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导言 | 第10-14页 |
一、电信、联通反垄断案 | 第10-12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承诺制度的理论分析 | 第14-25页 |
一、承诺制度概述 | 第14-15页 |
(一)定义 | 第14页 |
(二)适用原则 | 第14-15页 |
二、承诺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 第15-17页 |
(一)承诺制度体现反垄断法效率中心主义价值取向 | 第15-16页 |
(二)承诺制度自身的特有优势 | 第16-17页 |
(三)社会经济转型对承诺制度的需求 | 第17页 |
三、承诺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一)承诺制度产生的经济基础 | 第18-19页 |
1.反垄断执法者的机会成本分析 | 第18-19页 |
2.涉嫌垄断经营者的机会成本分析 | 第19页 |
(二)承诺制度产生的政治基础 | 第19-20页 |
(三)承诺制度产生的哲学文化基础 | 第20-21页 |
四、承诺制度设计之不足 | 第21-25页 |
(一)承诺制度的运作存在较大风险 | 第22-24页 |
1.经营者俘获风险 | 第22-23页 |
2.道德风险 | 第23页 |
3.可能被滥用的风险 | 第23-24页 |
(二)承诺制度中的“和解悖论” | 第24页 |
(三)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承诺制度在电信、联通案中适用的相关分析 | 第25-31页 |
一、承诺制度在电信、联通案中适用的合理性表现 | 第25-28页 |
(一)从反垄断和规制的角度看承诺制度在本案中的适用 | 第25-26页 |
(二)“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的博弈需要承诺制度缓冲 | 第26-28页 |
1.“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的博弈过程 | 第26-27页 |
2.承诺制度为博弈提供缓冲的方式 | 第27-28页 |
二、我国承诺制度的适用对电信业改革的重要意义 | 第28-31页 |
(一)对电信业民营化的意义 | 第28-30页 |
(二)缩短电信重组的震荡期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承诺制度在基础电信业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8页 |
一、我国基础电信业发展概况 | 第31-33页 |
(一)从国家管制到开始逐步引入竞争 | 第31-32页 |
(二)国家主导电信业市场化改革 | 第32-33页 |
(三)小结 | 第33页 |
二、电信、联通案反映出承诺制度适用的问题分析 | 第33-38页 |
(一)我国《反垄断法》未明确承诺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34页 |
(二)承诺制度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并未明确规定 | 第34-35页 |
(三)缺乏对经营者和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 第35-36页 |
1.缺乏对相对人的保护 | 第36页 |
2.欠缺对利害关系人及社会公众权利的保护 | 第36页 |
(四)行业主管部门干预反垄断执法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美国反垄断承诺制度在电信业中适用的启示 | 第38-43页 |
一、美国承诺制度的概况 | 第38-39页 |
(一)“同意判决” | 第38页 |
(二)“同意令” | 第38-39页 |
二、美国承诺制度在电信业中的适用 | 第39-41页 |
(一)“金斯伯里承诺” | 第39-40页 |
(二)“国际电报电话公司收购哈特福德案”与“Tunny Act” | 第40-41页 |
三、对美国电信业反垄断的积极意义及启示 | 第41-43页 |
(一)对美国电信业反垄断的积极意义 | 第41页 |
(二)启示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承诺制度在基础电信业中适用的完善 | 第43-50页 |
一、承诺制度相关立法的完善 | 第43-44页 |
(一)应突出承诺制度的适用原则 | 第43页 |
(二)明确承诺制度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 第43-44页 |
二、完善对承诺履行的监督制度 | 第44-46页 |
(一)建立健全经营者汇报制度。 | 第44-45页 |
(二)设立权威公正的监督机制。 | 第45-46页 |
三、协调《反垄断法》与电信业行业规范的冲突 | 第46-47页 |
四、协调反垄断执法机构与电信行业主管部门的执法冲突 | 第47-50页 |
(一)增进对反垄断执法的支持 | 第47-48页 |
(二)限制部门利益的干预 | 第48页 |
(三)切断政企之间的利益输送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注释 | 第5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A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