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甲壳类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各种虾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基于SSR标记的中国对虾抗WSSV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野生和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5页
    第一节 微卫星在中国对虾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第13-20页
        1.中国对虾简介第13页
        2.微卫星概述第13-14页
        3.微卫星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第14-20页
    第二节 中国对虾的遗传多样性第20-21页
    第三节 中国对虾的遗传参数估计第21-25页
        1.基于物理系谱估计中国对虾的遗传参数第21-22页
        2.基于分子相关度估计中国对虾的遗传参数第22-23页
        3.中国对虾的遗传进展研究第23-25页
第二章 中国对虾人工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第25-37页
    1 实验材料第25-26页
        1.1 材料第25-26页
        1.2 主要试剂第26页
        1.3 主要设备第26页
    2 实验方法第26-27页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质量和浓度检测第26页
        2.2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第26-27页
        2.3 PCR扩增和基因分型第27页
        2.4 数据分析第2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7-33页
        3.1 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筛选第27-29页
        3.2 微卫星多态性第29-30页
        3.3 野生群体和选育群体中等位基因的数量及频率变化第30-32页
        3.4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2页
        3.5 遗传变异和分化第32-33页
    4 讨论与结论第33-37页
        4.1 SSR在中国对虾野生和选育群体中的多态性第34-35页
        4.2 等位基因在两个群体中的变化第35页
        4.3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第35-37页
第三章 利用物理系谱估计中国对虾“黄海2号”抗WSSV性状的遗传力及遗传进展第37-45页
    1.实验材料第37页
    2.实验方法第37-38页
        2.1 家系构建第37页
        2.2 荧光标记第37-38页
        2.3 毒饵准备第38页
        2.4 感染实验第38页
    3.数据处理第38-39页
    4.结果与分析第39-42页
        4.1 中国对虾“黄海2号”G10和G11抗WSSV描述性结果第39-41页
        4.2 中国对虾“黄海2号”G10-G11抗WSSV存活时间的方差组分、遗传力和共同环境效应第41-42页
        4.3 中国对虾“黄海2号”抗WSSV性状的遗传进展第42页
    5.讨论与结论第42-45页
        5.1 水温对中国对虾抗WSSV存活时间的影响第42-43页
        5.2 中国对虾抗WSSV性状遗传力的估计第43页
        5.3 中国对虾抗WSSV性状的遗传进展第43-45页
第四章 利用微卫星标记估计中国对虾“黄海2号”抗WSSV性状的遗传参数第45-54页
    1.实验材料第45页
        1.1 材料第45页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45页
    2.实验方法第45-46页
        2.1 感染实验第45页
        2.2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5-46页
        2.3 微卫星引物第46页
        2.4 PCR扩增第46页
        2.5 基因分型第46页
    3.数据处理第46-47页
    4.结果与分析第47-52页
        4.1 不同亲缘相关度估计个体间加性遗传相关系数第47-50页
        4.2 不同相关度估计遗传力的比较第50页
        4.3 交叉验证第50-52页
    5.讨论与结论第52-54页
        5.1 物理系谱和微卫星估计个体间亲缘关系的比较第52页
        5.2 物理系谱和微卫星估计遗传参数的比较第52-54页
小结第54-55页
附录第55-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3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钙钛矿型双功能氧电极LaNiO3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新型微纳结构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