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一、关于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内涵的研究 | 第16-18页 |
二、关于德国博洛尼亚进程新进展的研究 | 第18-22页 |
三、研究文献的总体评价 | 第2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第22-28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四、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五、论文框架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博洛尼亚进程的背景和历程 | 第28-37页 |
第一节 博洛尼亚进程的背景 | 第28-30页 |
一、欧洲政治经济领域的一体化 | 第28-29页 |
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 第29-30页 |
三、欧洲各国间跨文化学习与合作的传统 | 第30页 |
第二节 博洛尼亚进程的发展历程 | 第30-36页 |
一、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 第31页 |
二、第二阶段:正式启动 | 第31-32页 |
三、第三阶段:落实反馈 | 第32-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博洛尼亚进程下德国职业教育的重大改革 | 第37-74页 |
第一节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学位制度改革 | 第37-41页 |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学位制度改革的背景 | 第38-41页 |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学位制度改革的意义 | 第41页 |
第二节 德国终身学习资格框架 | 第41-64页 |
一、德国终身学习资格框架推出的背景 | 第41-43页 |
二、德国终身学习资格框架的开发过程和目标 | 第43-44页 |
三、德国终身学习资格框架的内容 | 第44-46页 |
四、德国终身学习资格框架与欧洲职业资格框架的比较 | 第46-61页 |
五、德国终身学习资格框架的特点 | 第61-64页 |
第三节 德国职业教育学分体系 | 第64-72页 |
一、德国职业教育学分体系建构的背景 | 第64-65页 |
二、德国职业教育学分体系的主要目标和所处地位 | 第65-67页 |
三、德国职业教育学分体系的开发过程和内容 | 第67-70页 |
四、德国职业教育学分体系的特点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德国实施博洛尼亚进程的争议 | 第74-79页 |
第一节 对德国在博洛尼亚进程中的改革成效给予肯定 | 第74-75页 |
一、将德国传统的文科硕士和理科硕士学位变更为二级学位体系 | 第74页 |
二、修业年限大大缩短 | 第74-75页 |
三、人员流动互访更加密切频繁 | 第75页 |
四、联邦政府重视对教学的投入 | 第75页 |
第二节 对德国在博洛尼亚进程中的改革成效表示失望 | 第75-78页 |
一、博洛尼亚进程的改革不利于人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 | 第75-76页 |
二、博洛尼亚进程的改革使高校和学术体系倒退和颠覆 | 第76-77页 |
三、博洛尼亚进程的改革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博洛尼亚进程对德国职业教育影响之述评 | 第79-86页 |
第一节 博洛尼亚进程下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义 | 第79-82页 |
一、将欧盟的自由理念在德国落实与对接 | 第79-80页 |
二、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 第80-81页 |
三、加强德国的社会融合 | 第81-82页 |
四、完善德国终身学习体系 | 第82页 |
第二节 博洛尼亚进程下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问题 | 第82-85页 |
一、一体化与个性化的把握 | 第82-83页 |
二、各方利益均衡的问题 | 第83-84页 |
三、改革的预计不足 | 第84-85页 |
四、改革的经费保障问题 | 第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博洛尼亚进程下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 第86-92页 |
第一节 博洛尼亚进程发展方式的借鉴与本土化问题的思考 | 第86-88页 |
一、对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本土化问题思考 | 第86页 |
二、博洛尼亚进程发展方式的借鉴 | 第86-88页 |
第二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 | 第88-91页 |
一、关注职业教育的人本意义和社会建构意义 | 第88-89页 |
二、职业教育体系融入终身教育理念 | 第89-90页 |
三、普职融通的机制建设 | 第90页 |
四、体现兼容性、灵活性和透明性 | 第90-91页 |
五、政府、院校、企业紧密合作 | 第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结语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附录 | 第100-102页 |
后记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