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水分状况与气温的关系 | 第10-11页 |
1.2.2 气温对水分状况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3 水分状况对气温的影响 | 第12-16页 |
1.2.4 植被数据获取技术现状 | 第16-17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区域水分状况调节气温的机制 | 第20-44页 |
2.1 数据和方法 | 第20-26页 |
2.1.1 数据资料 | 第20-21页 |
2.1.2 研究区域选取 | 第21-25页 |
2.1.3 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2 气温对水分状况变化的响应 | 第26-33页 |
2.2.1 气温与降水及蒸散发的关系 | 第26-29页 |
2.2.2 不同蒸散发数据源计算结果对比 | 第29-33页 |
2.3 地表水热通量对水分状况变化的响应 | 第33-35页 |
2.3.1 地表潜热及显热与降水的关系 | 第33页 |
2.3.2 结果讨论 | 第33-35页 |
2.4 地表能量组分对水分状况变化的响应 | 第35-40页 |
2.4.1 地表能量组分与降水的关系 | 第35-39页 |
2.4.2 干旱与湿润区域地表能量组分对降水响应的差异 | 第39-40页 |
2.4.3 结果讨论 | 第40页 |
2.5 典型干旱流域应用 | 第40-4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区域水分状况调节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4-60页 |
3.1 数据和方法 | 第44-48页 |
3.1.1 数据资料 | 第44-45页 |
3.1.2 研究区域选取 | 第45-48页 |
3.1.3 分析方法 | 第48页 |
3.2 气温及地表水热通量对水分状况变化响应的空间分布 | 第48-54页 |
3.2.1 气温对降水变化响应的空间分布 | 第48-50页 |
3.2.2 地表水热通量对降水变化响应的空间分布 | 第50-52页 |
3.2.3 不同蒸散发数据源计算结果对比 | 第52-54页 |
3.2.4 结果讨论 | 第54页 |
3.3 地表能量组分对水分状况变化响应的空间分布 | 第54-59页 |
3.3.1 地表能量组分对降水变化响应的空间分布 | 第54-58页 |
3.3.2 结果讨论 | 第58-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气温受水分状况调节幅度随区域蒸散发受水分控制程度的变化特征 | 第60-85页 |
4.1 数据和方法 | 第60-63页 |
4.1.1 数据资料 | 第60-61页 |
4.1.2 研究区域选取 | 第61-62页 |
4.1.3 分析方法 | 第62-63页 |
4.2 气温对水分状况的敏感性 | 第63-68页 |
4.2.1 不同区域气温响应幅度与蒸散发受降水控制程度的关系 | 第63-67页 |
4.2.2 结果讨论 | 第67-68页 |
4.3 地表水热通量对水分状况的敏感性 | 第68-77页 |
4.3.1 不同区域地表水热通量响应幅度与蒸散发受降水控制程度的关系 | 第68-73页 |
4.3.2 不同蒸散发数据源计算结果对比 | 第73-77页 |
4.3.3 结果讨论 | 第77页 |
4.4 地表能量组分对水分状况的敏感性 | 第77-84页 |
4.4.1 不同区域地表能量组分响应幅度与蒸散发受降水控制程度的关系 | 第77-80页 |
4.4.2 结果讨论 | 第80-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黑河流域水分状况变化对生态及气温的影响 | 第85-108页 |
5.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85-87页 |
5.2 数据和方法 | 第87-91页 |
5.2.1 数据资料 | 第87-89页 |
5.2.2 分析方法 | 第89-91页 |
5.3 流域下游水分状况变化 | 第91-94页 |
5.3.1 降水变化 | 第91-92页 |
5.3.2 径流变化 | 第92-94页 |
5.4 流域下游径流变化影响 | 第94-99页 |
5.4.1 径流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94-98页 |
5.4.2 实施治理工程对径流的影响 | 第98-99页 |
5.5 流域水分状况变化对下游生态和气温的影响 | 第99-107页 |
5.5.1 对下游灌区植被的影响 | 第99-102页 |
5.5.2 对下游灌区气温的影响 | 第102-10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08-110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1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