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对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4.2 基本框架 | 第21-22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2.1.1 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 | 第22页 |
2.1.2 就业稳定性的界定 | 第22-23页 |
2.2 就业稳定性的衡量 | 第23-25页 |
2.2.1 已有衡量指标 | 第23-25页 |
2.2.2 本文选取的衡量指标 | 第25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3.1 二元经济理论 | 第25-26页 |
2.3.2 工作搜寻理论 | 第26页 |
2.3.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6-27页 |
2.3.4 总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调研 | 第28-42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28-29页 |
3.1.1 样本选择 | 第28页 |
3.1.2 调查结果 | 第28-29页 |
3.2 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的描述统计分析 | 第29-38页 |
3.2.1 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特征 | 第29-30页 |
3.2.2 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特征 | 第30-32页 |
3.2.3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特征 | 第32-35页 |
3.2.4 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工作环境 | 第35-36页 |
3.2.5 社会保障制度 | 第36-38页 |
3.3 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评价 | 第38-39页 |
3.3.1 基于换工次数的衡量 | 第38-39页 |
3.3.2 每份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 | 第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第4章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2-52页 |
4.1 模型构建 | 第42-46页 |
4.1.1 变量选择 | 第42-43页 |
4.1.2 研究预期 | 第43-46页 |
4.1.3 模型构建 | 第46页 |
4.2 回归分析结果 | 第46-47页 |
4.3 模型修正及讨论 | 第47-50页 |
4.3.1 模型修正 | 第47-48页 |
4.3.2 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影响因素讨论 | 第48-50页 |
4.4 修正后模型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第5章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对工资收入的影响 | 第52-56页 |
5.1 研究设计 | 第52-54页 |
5.1.1 假设提出 | 第52-53页 |
5.1.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 第53-54页 |
5.2 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55页 |
5.3 结论 | 第55-56页 |
第6章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对策 | 第56-62页 |
6.1 政府层面 | 第56-58页 |
6.1.1 改革二元户籍制度 | 第56页 |
6.1.2 规范企业劳动合同 | 第56-57页 |
6.1.3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 第57页 |
6.1.4 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 第57-58页 |
6.1.5 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 第58页 |
6.2 企业层面 | 第58-59页 |
6.2.1 规范企业工作时长 | 第58页 |
6.2.2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 第58-59页 |
6.2.3 提高工资收入水平 | 第59页 |
6.3 农民工个体层面 | 第59-62页 |
6.3.1 树立正确择业观念和目标 | 第59页 |
6.3.2 积极参加技能培训 | 第59-62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62-6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附录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