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3.1 研究范围 | 第12-13页 |
1.3.2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4.1 高层建筑产生的风环境问题 | 第14页 |
1.4.2 主要实验方法 | 第14-17页 |
1.4.3 结合评价标准 | 第17-21页 |
1.4.4 提出改进措施 | 第21页 |
1.4.5 裙房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1.4.6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22-23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5.3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1.5.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2章 厦门地区高层建筑实态调研及分析 | 第28-52页 |
2.1 厦门地区气候特性分析 | 第28-31页 |
2.1.1 地理气候环境概述 | 第28页 |
2.1.2 历年风环境情况 | 第28-31页 |
2.2 厦门地区高层建筑及裙房实态调查 | 第31-50页 |
2.2.1 高层建筑总体实态调查 | 第31-36页 |
2.2.2 单栋高层建筑及其裙房实态调查 | 第36-42页 |
2.2.3 群体高层建筑及其裙房实态调查 | 第42-5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3章 单栋高层建筑裙房对地面人行高度风环境的影响研究 | 第52-92页 |
3.1 计算机数值模拟相关原理 | 第52-53页 |
3.1.1 PHOENICS软件介绍 | 第52页 |
3.1.2 建筑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模型的选择 | 第52-53页 |
3.1.3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3页 |
3.2 主体部分与裙房位置关系对风环境的影响 | 第53-57页 |
3.2.1 基座式裙房 | 第53-54页 |
3.2.2 毗邻式裙房 | 第54-55页 |
3.2.3 分离式裙房 | 第55-56页 |
3.2.4 结果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3.3 裙房平面形状对风环境的影响 | 第57-70页 |
3.3.1 规则裙房平面 | 第57-63页 |
3.3.2 弧形边角平面 | 第63-67页 |
3.3.3 常见弧形裙房平面 | 第67-70页 |
3.4 裙房规模大小对风环境的影响 | 第70-79页 |
3.4.1 不同裙房长度对风环境影响 | 第70-73页 |
3.4.2 不同裙房宽度对风环境影响 | 第73-76页 |
3.4.3 不同裙房高度对风环境影响 | 第76-79页 |
3.5 不同来风方向对裙房风环境的影响 | 第79-89页 |
3.5.1 三角形裙房平面 | 第79-81页 |
3.5.2 四边形裙房平面 | 第81-84页 |
3.5.3 梯形裙房平面 | 第84-86页 |
3.5.4 弧形裙房平面 | 第86-8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第4章 群体高层建筑裙房对地面人行高度风环境的影响研究 | 第92-138页 |
4.1 散点式裙房组合对风环境的影响 | 第92-102页 |
4.1.1 相邻裙房间距 | 第92-97页 |
4.1.2 裙房布置方式 | 第97-100页 |
4.1.3 不同来风方向 | 第100-102页 |
4.2 联排式裙房组合对风环境的影响 | 第102-114页 |
4.2.1 相邻裙房间距 | 第102-107页 |
4.2.2 裙房布置方式 | 第107-109页 |
4.2.3 主体部分建筑数量 | 第109-112页 |
4.2.4 不同来风方向 | 第112-114页 |
4.3 围合式裙房组合对风环境的影响 | 第114-125页 |
4.3.1 相邻群房间距 | 第114-118页 |
4.3.2 裙房布置方式 | 第118-120页 |
4.3.3 主体部分建筑数量 | 第120-123页 |
4.3.4 不同来风方向 | 第123-125页 |
4.4 混合式裙房组合对风环境的影响 | 第125-135页 |
4.4.1 裙房间距 | 第125-131页 |
4.4.2 群房布置方式 | 第131-132页 |
4.4.3 不同来风方向 | 第132-13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35-138页 |
第5章 案例地面人行高度风环境评价与优化 | 第138-148页 |
5.1 单栋高层建筑裙房案例优化分析——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主楼 | 第138-142页 |
5.1.1 研究对象的介绍 | 第138页 |
5.1.2 舒适性与危险性评价 | 第138-141页 |
5.1.3 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 第141-142页 |
5.2 群体高层建筑裙房案例优化分析——厦门杏林湾商务运营中心 | 第142-146页 |
5.2.1 研究对象的介绍 | 第142页 |
5.2.2 舒适性与危险性评价 | 第142-144页 |
5.2.3 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 第144-14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8-150页 |
6.1 结论 | 第148-149页 |
6.1.1 论文的主要成果 | 第148页 |
6.1.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48-149页 |
6.2 展望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4页 |
致谢 | 第154-156页 |
附录 | 第156-196页 |
附录A 厦门地区单体高层建筑调查表 | 第156-157页 |
附录B 厦门地区群体高层建筑调查表 | 第157-190页 |
附录C 裙房规模大小数据统计 | 第190-19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