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1 课题研究的提出 | 第12-13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13-15页 |
1.2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的目标 | 第15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 第16-17页 |
1.3.1 论文研究的范围 | 第16-17页 |
1.3.2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7-20页 |
1.4.1 研究的方法 | 第17-19页 |
1.4.2 研究的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渝东南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地域文化背景 | 第20-33页 |
2.1 渝东南土家族传统民居的自然环境背景 | 第20-22页 |
2.1.1 气候环境背景 | 第20页 |
2.1.2 地形地貌背景 | 第20-21页 |
2.1.3 地质植被 | 第21-22页 |
2.2 渝东南土家族传统民居的人文因素背景 | 第22-28页 |
2.2.1 土家族与“武陵民族走廊” | 第22-24页 |
2.2.2 渝东南土家族的土司文化 | 第24-25页 |
2.2.3 渝东南土家族的宗教信仰 | 第25-26页 |
2.2.4 渝东南土家族的礼俗风情 | 第26-27页 |
2.2.5 渝东南土家族的地域经济背景 | 第27-28页 |
2.3 草圭堂的营建背景 | 第28-33页 |
2.3.1 草圭堂的自然地理背景 | 第28-29页 |
2.3.2 草圭堂与酉阳土司 | 第29-30页 |
2.3.3 草圭堂与李氏家族 | 第30-33页 |
第3章 渝东南土家族传统民居聚落及空间形态研究 | 第33-47页 |
3.1 渝东南土家族传统民居的选址落位 | 第33-38页 |
3.1.1 “天人合一”的择址风水观 | 第33-36页 |
3.1.2 “顺应自然”的择址生态观 | 第36-37页 |
3.1.3 “耕读传家”的择址场所观 | 第37-38页 |
3.2 渝东南土家族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 | 第38-40页 |
3.2.1 一字屋 | 第38-39页 |
3.2.2 “钥匙头” | 第39页 |
3.2.3 三合院 | 第39-40页 |
3.2.4 四合院 | 第40页 |
3.3 草圭堂的平面布局特征 | 第40-47页 |
3.3.1 依山就势的三合水台地院落 | 第42-45页 |
3.3.2 四通八达的立体流线组织 | 第45页 |
3.3.3 主次分明的空间序列 | 第45-47页 |
第4章 渝东南土家族传统民居空间形态及装饰细部研究 | 第47-68页 |
4.1 渝东南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空间构成单元 | 第47-56页 |
4.1.1 八字朝门 | 第47-49页 |
4.1.2 厅堂 | 第49-53页 |
4.1.3 卧室和火铺房 | 第53-54页 |
4.1.4 吊脚厢房 | 第54-56页 |
4.2 渝东南土家族传统民居特色空间形态 | 第56-63页 |
4.2.1 转角空间——抹角房 | 第57页 |
4.2.2 夹层空间——阁楼 | 第57-58页 |
4.2.3 灰空间——檐廊 | 第58-61页 |
4.2.4 庭院空间——院坝 | 第61-63页 |
4.3 渝东南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 | 第63-68页 |
4.3.1 构架装饰 | 第63-64页 |
4.3.2 门窗隔扇装饰 | 第64-66页 |
4.3.3 柱础装饰 | 第66-67页 |
4.3.4 屋面装饰 | 第67-68页 |
第5章 渝东南传统土家族民居保护利用研究 | 第68-84页 |
5.1 渝东南传统土家族民居保护利用的价值及原则 | 第68-70页 |
5.1.1 渝东南传统土家族民居保护利用的价值 | 第68页 |
5.1.2 保护更新原则 | 第68-70页 |
5.2 渝东南土家族传统民居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70-72页 |
5.2.1 场所精神丧失 | 第70页 |
5.2.2 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落后 | 第70-71页 |
5.2.3 保护措施落后 | 第71-72页 |
5.3 草圭堂的价值及现状分析 | 第72-75页 |
5.3.1 草圭堂的价值 | 第72页 |
5.3.2 草圭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72-75页 |
5.4 草圭堂保护利用的策略研究 | 第75-84页 |
5.4.1 实现草圭堂的“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 第75-78页 |
5.4.2 草圭堂的数字化重建和虚拟现实技术 | 第78-81页 |
5.4.3 建立土家族冉氏土司博物馆 | 第81-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附录 草圭堂建筑测绘图纸 | 第89-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