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6-20页 |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4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2.1.1 开发区 | 第20-21页 |
2.1.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 第21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21-24页 |
2.2.1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地租地价理论 | 第22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页 |
2.2.4 土地区位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4-32页 |
3.1 研究区的选定 | 第24-25页 |
3.2 原始数据来源 | 第25页 |
3.3 研究区概况 | 第25-27页 |
3.4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7-32页 |
3.4.1 土地资源特点和开发情况 | 第27-28页 |
3.4.2 土地建设状况 | 第28页 |
3.4.3 土地利用结构 | 第28-30页 |
3.4.4 土地利用强度 | 第30页 |
3.4.5 土地利用效益 | 第30-31页 |
3.4.6 土地监管绩效 | 第31-32页 |
第4章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实证研究 | 第32-44页 |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3页 |
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33-35页 |
4.3 评价指标现状值确定 | 第35-36页 |
4.4 评价指标理想值确定 | 第36-37页 |
4.5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计算 | 第37-38页 |
4.5.1 指标标准化 | 第37页 |
4.5.2 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计算 | 第37-38页 |
4.6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第38-39页 |
4.7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 第39-44页 |
4.7.1 潜力测算过程与方法 | 第39-41页 |
4.7.2 潜力测算结果 | 第41-44页 |
第5章 开发区土地集约度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50页 |
5.1 开发区自身的原因 | 第44-48页 |
5.1.1 开发时序 | 第44页 |
5.1.2 主导产业类型 | 第44-45页 |
5.1.3 土地开发投资集约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8页 |
5.2 开发区外部环境的原因 | 第48-50页 |
5.2.1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 第48页 |
5.2.2 区位条件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度的影响 | 第48-50页 |
第6章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策及建议 | 第50-54页 |
6.1 突出国家级开发区的示范效应,推广其集约用地经验 | 第50页 |
6.2 加强各级别、不同区位园区间的交流合作,实现联动发展 | 第50-51页 |
6.3 加快园区土地的建成投产,提升开发区的用地效益 | 第51-52页 |
6.4 完善土地市场,鼓励制度创新 | 第52页 |
6.5 因地制宜发展,追求合理的集约度 | 第52-54页 |
第7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