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土壤中Pb、Cd的来源 | 第15-17页 |
1.2.1 自然源 | 第15页 |
1.2.2 人为源 | 第15-17页 |
1.3 土壤中Pb、Cd的迁移转化 | 第17页 |
1.3.1 土壤中Pb、Cd的迁移 | 第17页 |
1.3.2 土壤中Pb、Cd的转化 | 第17页 |
1.4 Pb、Cd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 第17-20页 |
1.4.1 客土法 | 第18页 |
1.4.2 热处理法 | 第18页 |
1.4.3 电动修复法 | 第18页 |
1.4.4 植物修复法 | 第18-19页 |
1.4.5 微生物修复法 | 第19页 |
1.4.6 化学固定法 | 第19页 |
1.4.7 淋洗法 | 第19-20页 |
1.5 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技术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3-27页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2.2.1 有机螯合剂对污染土壤中Pb、Cd的淋洗特征 | 第24页 |
2.2.2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污染土壤中Pb、Cd的淋洗特征 | 第24页 |
2.2.3 有机螯合剂和鼠李糖脂联合淋洗复合污染土壤中的Pb、Cd | 第24页 |
2.3 研究特色 | 第24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3.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3.1.1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3.2 土壤样品 | 第28-29页 |
3.2.1 原土 | 第28页 |
3.2.2 模拟Pb、Cd污染土壤 | 第28-29页 |
3.3 测定方法 | 第29页 |
3.4 实验步骤 | 第29-32页 |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3-55页 |
4.1 有机螯合剂对土壤中Pb、Cd的淋洗动力学 | 第33-38页 |
4.1.1 有机螯合剂淋洗土壤中Pb、Cd的平衡时间 | 第33-35页 |
4.1.2 有机螯合剂淋洗土壤中Pb、Cd的动力学特征 | 第35-38页 |
4.2 有机螯合剂淋洗污染土壤中Pb、Cd的影响因素 | 第38-42页 |
4.2.1 有机螯合剂的初始pH | 第38-40页 |
4.2.2 有机螯合剂的浓度 | 第40-42页 |
4.3 鼠李糖脂对Pb、Cd的淋洗动力学 | 第42-45页 |
4.3.1 鼠李糖脂淋洗土壤中Pb、Cd的平衡时间 | 第42-43页 |
4.3.2 鼠李糖脂淋洗土壤中Pb、Cd的淋洗动力学特征 | 第43-45页 |
4.4 鼠李糖脂淋洗污染土壤中Pb、Cd的影响因素 | 第45-48页 |
4.4.1 鼠李糖脂的初始pH | 第45-47页 |
4.4.2 鼠李糖脂浓度 | 第47-48页 |
4.5 EDTA和鼠李糖脂联合淋洗污染土壤中的Pb、Cd | 第48-55页 |
4.5.1 EDTA与鼠李糖脂配比的影响 | 第48-49页 |
4.5.2 复合污染土壤中Pb、Cd的淋溶动力学特征 | 第49-51页 |
4.5.3 EDTA和鼠李糖脂对土壤中Pb、Cd的联合淋洗机制 | 第51-55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5-5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5.2 建议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