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8-12页 |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2-23页 |
1.1 主要试剂材料 | 第12-13页 |
1.1.1 菌株与载体 | 第12页 |
1.1.2 主要试剂耗材 | 第12-13页 |
1.2.主要仪器 | 第13页 |
1.3 验证实验对象 | 第13-14页 |
1.3.1 纳入标准 | 第13-14页 |
1.3.2 纳入对象 | 第14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14-23页 |
1.4.1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14页 |
1.4.2 结核分枝杆菌标准菌株H37Rv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4-15页 |
1.4.3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15-16页 |
1.4.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16页 |
1.4.5 目的DNA的回收 | 第16页 |
1.4.6 双酶切PCR产物及载体 | 第16-17页 |
1.4.7 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17-18页 |
1.4.8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8页 |
1.4.9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18-19页 |
1.4.10 SDS-PAGE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鉴定诱导蛋白 | 第19页 |
1.4.11 大量诱导表达 | 第19-20页 |
1.4.12 细胞破碎 | 第20页 |
1.4.13 电泳鉴别 | 第20页 |
1.4.14 变性条件下从包涵体纯化目的蛋白质 | 第20页 |
1.4.15 目的蛋白浓度测定 | 第20-21页 |
1.4.16 分离单个核细胞 | 第21页 |
1.4.17 细胞冻存 | 第21页 |
1.4.18 包被酶联免疫斑点测定微孔板(无菌环境) | 第21页 |
1.4.19 细胞复苏 | 第21页 |
1.4.20 在微孔板上孵化细胞(无菌条件) | 第21-22页 |
1.4.21 反应及显色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第23-32页 |
2.1 目的基因的获得 | 第23-24页 |
2.2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24-25页 |
2.3 重组质粒的测序结果 | 第25-27页 |
2.4 IPTG剂量优化结果 | 第27-28页 |
2.5 目的蛋白的大量诱导表达结果 | 第28-29页 |
2.6 纯化电泳结果 | 第29-30页 |
2.7 纯化后目的蛋白浓度 | 第30页 |
2.8 Elispot IL-12检测结果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32-37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37-38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37页 |
4.2 研究局限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硕士期间撰写论文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