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1 天然气脱硫净化必要性 | 第12页 |
1.2 湿法脱硫 | 第12-15页 |
1.2.1 化学溶剂法 | 第12-13页 |
1.2.2 物理溶剂法 | 第13-14页 |
1.2.3 化学-物理溶剂法 | 第14页 |
1.2.4 直接转化法 | 第14-15页 |
1.3 吸附脱硫法 | 第15-17页 |
1.3.1 活性炭 | 第15-16页 |
1.3.2 分子筛 | 第16页 |
1.3.3 金属氧化物脱硫 | 第16-17页 |
1.4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 | 第17-21页 |
1.4.1 MOFs的结构特点 | 第17-18页 |
1.4.2 MOFs的应用基础研究 | 第18-19页 |
1.4.3 MOFs脱硫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4 MOFs材料的改性 | 第20-21页 |
1.5 MOFs与碳材料复合改进 | 第21-23页 |
1.5.1 MOFs@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 第21-22页 |
1.5.2 MOFs@活性炭复合材料 | 第22页 |
1.5.3 MOFs@氧化石墨复合材料 | 第22-23页 |
1.6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6.1 立题依据 | 第23-24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3 脱硫性能评价流程 | 第26页 |
2.4 样品表征所用仪器 | 第26-29页 |
2.4.1 粉末X射线衍射(XRD) | 第26-27页 |
2.4.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7页 |
2.4.3 热重-质谱分析(TG-MS) | 第27页 |
2.4.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7页 |
2.4.5 X光电子能谱仪(XPS) | 第27页 |
2.4.6 氮气吸附-脱附测试 | 第27页 |
2.4.7 吡啶吸附(Py-IR) | 第27-29页 |
第三章 AC@MOF-199 活性炭复合材料脱硫性能研究 | 第29-51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3.2.1 MOF-199 的制备 | 第29-30页 |
3.2.2 AC@MOF-199 的制备 | 第30页 |
3.2.3 脱硫性能评价实验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8页 |
3.3.1 AC@MOF-199 复合材料表征 | 第31-35页 |
3.3.2 不同含量AC对复合材料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35-38页 |
3.3.3 吸附温度对复合材料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4 水汽对复合材料脱H2S的影响 | 第40页 |
3.3.5 复合材料常温脱硫机理研究 | 第40-47页 |
3.3.6 复合材料吸附/再生循环性能探究 | 第47-48页 |
3.4 小结 | 第48-51页 |
第四章 GO@MOF-199 氧化石墨复合材料脱硫性能研究 | 第51-69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4.2.1 GO@MOF-199 制备 | 第51-52页 |
4.2.2 脱硫性能评价实验 | 第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7页 |
4.3.1 GO@MOF-199 复合材料表征 | 第52-58页 |
4.3.2 不同含量GO对复合材料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58-60页 |
4.3.3 复合材料MGO常温脱硫机理研究 | 第60-65页 |
4.3.4 复合材料再生性能探究 | 第65-67页 |
4.4 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复合材料MAC与MGO脱硫性能比较 | 第69-73页 |
5.1 MAC和MGO结构特征比较 | 第69-71页 |
5.1.1 MAC和MGO织构参数对比 | 第69-70页 |
5.1.2 MAC和MGO形貌比较 | 第70-71页 |
5.2 MAC和MGO脱硫性能比较 | 第71-72页 |
5.3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74页 |
6.3 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