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2页 |
1.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8-19页 |
1.2 过渡金属氧化物储锂机制 | 第19-20页 |
1.3 铁氧化物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3.1 铁氧化物纳米粉体材料 | 第20-21页 |
1.3.2 铁氧化物纳米结构阵列材料 | 第21-23页 |
1.4 三维(3D)纳米结构电极的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4.1 三维纳米结构电极的优势 | 第23页 |
1.4.2 三维(3D)纳米结构电极的制备方法 | 第23-26页 |
1.4.3 Fe_3O_4基三维纳米结构电极 | 第26-27页 |
1.5 本课题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5.1 选题依据 | 第2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2页 |
第二章 Cu/Fe_3O_4纳米棒阵列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 | 第32-78页 |
2.1 引言 | 第32-3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3-37页 |
2.2.1 实验原料及实验设备 | 第33-34页 |
2.2.2 样品制备 | 第34-35页 |
2.2.3 样品表征 | 第35页 |
2.2.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5-3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7-73页 |
2.3.1 产物的表征 | 第37-47页 |
2.3.2 Cu/Fe_3O_4纳米棒阵列的形成机理 | 第47-53页 |
2.3.3 Cu/Fe_3O_4纳米棒阵列的电化学性能 | 第53-59页 |
2.3.4 工艺条件 | 第59-7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第三章 碳包覆铁氧化物一维纳米结构阵列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 | 第78-96页 |
3.1 引言 | 第7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8-80页 |
3.2.1 实验原料及实验设备 | 第78-79页 |
3.2.2 样品制备 | 第79-80页 |
3.2.4 样品表征 | 第80页 |
3.2.5 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8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0-93页 |
3.3.1 Cu_2O-Fe_2O_3纳米结构阵列的表征 | 第80-85页 |
3.3.2 Cu_2O-Fe_2O_3纳米结构阵列的电化学性能 | 第85-86页 |
3.3.3 Cu-Fe_2O_3/C纳米结构阵列的表征 | 第86-88页 |
3.3.4 Cu-Fe_2O_3/C纳米结构阵列的电化学性能 | 第88-89页 |
3.3.5 Cu-Fe_3O_4/C纳米结构阵列的表征 | 第89-90页 |
3.3.6 Cu-Fe_3O_4/C纳米结构阵列的电化学性能 | 第90-9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第四章 镁离子掺杂磷酸铁锂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96-109页 |
4.1 引言 | 第96-9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7-99页 |
4.2.1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97-98页 |
4.2.2 材料的制备 | 第98页 |
4.2.3 正极片的制作与电池组装 | 第98-99页 |
4.2.4 样品表征与电池性能测试 | 第9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6页 |
4.3.1 水热LiFePO_4产物表征 | 第99-100页 |
4.3.2 Mg~(2+)掺杂LiFePO_4产物的表征 | 第100-103页 |
4.3.3 Mg~(2+)掺杂LiFePO_4产物的电化学性能 | 第103-105页 |
4.3.4 Fe_3O_4/LiFePO_4全电池 | 第105-10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5.1 结论 | 第109-110页 |
5.2 展望 | 第110-111页 |
附录1 | 第111-11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