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26页 |
第一章 去甲斑蝥素固脂分散体-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与工艺优 | 第26-39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26-27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27-38页 |
1. N CTD 体外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7-29页 |
·HPLC 色谱条件 | 第27页 |
·标准曲线 | 第27-28页 |
·精密度 | 第28页 |
·回收率 | 第28-29页 |
2. 微球的制备 | 第29-30页 |
·空白微球 | 第29页 |
·载药微球 | 第29-30页 |
3. 微球的质量评价 | 第30页 |
·载药量和包封率 | 第30页 |
·粒径 | 第30页 |
·均匀度及成球性 | 第30页 |
4. 微球的单因素考察 | 第30-35页 |
·制备方法 | 第30-31页 |
·乳化剂加入量 | 第31页 |
·反应温度 | 第31页 |
·海藻酸钠/壳聚糖 | 第31-32页 |
·固分体材料 | 第32-34页 |
·药脂比 | 第34页 |
·交联剂考察 | 第34-35页 |
5. 微球的处方优化 | 第35-37页 |
6. 最优处方验证 | 第37-38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二章 微球的表征与特性考察 | 第39-48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39-40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40-47页 |
1. 微球的形态表征 | 第40页 |
2. 微球的结构表征 | 第40-44页 |
·红外(FT-IR)图谱 | 第40-42页 |
·X 射线衍射(XRD)图谱 | 第42-43页 |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第43-44页 |
3. 微球的粉体学考察 | 第44页 |
·休止角 | 第44页 |
·压缩度 | 第44页 |
·圆整度 | 第44页 |
4. 微球的吸水膨胀度考察 | 第44-45页 |
5. 悬浮性及导管推注实验 | 第45-47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微球的体外释放及稳定性考察 | 第48-54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48-49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49-53页 |
1. 体外释放实验 | 第49-51页 |
·不同制剂的体外释放对比 | 第49-50页 |
·不同粒径微球体外释放对比 | 第50-51页 |
2. 微球的稳定性实验 | 第51-53页 |
·高温实验 | 第51页 |
·吸湿性实验 | 第51-52页 |
·强光照射实验 | 第52页 |
·加速实验和长期稳定性实验 | 第52-53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兔VX-2 肝癌模型的建立 | 第54-65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54-55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55-64页 |
1.V X-2 肝癌动物模型的制作 | 第55-60页 |
·实验动物分组 | 第55页 |
·瘤块的取材与制备 | 第55-57页 |
·荷瘤兔的传代 | 第57页 |
·瘤块的肝内种植 | 第57-60页 |
2. 方法评价 | 第60-64页 |
·植瘤成功率 | 第60-61页 |
·种植后超声检查 | 第61-62页 |
·种植后CT 检查 | 第62页 |
·病理学表现 | 第62-64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微球栓塞治疗兔VX-2 肝癌的疗效观察 | 第65-75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65-66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66-74页 |
1. VX-2 肿瘤肝动脉栓塞实验 | 第66-67页 |
·给药前准备 | 第66页 |
·动物分组与用药 | 第66页 |
·栓塞治疗方法 | 第66-67页 |
2. 效果评价 | 第67-74页 |
·兔子死亡情况及生存时间观察 | 第67页 |
·肿瘤体积、肿瘤生长率 | 第67-68页 |
·DSA 监测下肿瘤即时栓塞效果观察 | 第68-70页 |
·病理学观察 | 第70-72页 |
·肝肾毒性评价 | 第72-74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74-75页 |
全文总结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