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调肝运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理论研究第12-28页
 第一节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研究进展第12-19页
  1.对病名认识第12页
  2.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第12-13页
  3.对辩证分型的认识第13页
  4.对治疗的认识第13-15页
  5.中医实验研究第15页
  6.存在问题与研究思路第15-17页
  参考文献第17-19页
 第二节 IBS-D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第19-28页
  1.流行病学第19页
  2.发病机制第19-21页
  3.诊断标准第21-23页
  4.治疗第23-26页
  参考文献第26-28页
第二章 临床研究第28-48页
 前言第28-29页
 第一节 临床资料第29页
  1.一般资料第29页
  2.病例来源及分组第29页
  3.病史与病程第29页
  4.临床表现第29页
 第二节 诊断标准第29-31页
  1.西医诊断标准第29-30页
  2.中医诊断标准第30页
  3.纳入标准第30页
  4.排除标准第30-31页
  5.试验病例的终止标准第31页
  6.脱落的标准第31页
 第三节 治疗方法第31-32页
  1.药品第31页
  2.给药方法第31-32页
  3.疗程第32页
 第四节 观察指标第32页
  1.生物学指标第32页
  2.诊断指标第32页
  3.安全性观察第32页
 第五节 疗效评定标准第32-34页
  1.症状积分评定标准第32-33页
  2.疗效判定标准第33-34页
 第六节 数据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第34页
 第七节 观察指标结果统计第34-42页
  1.总体疗效统计第34页
  2.症状总积分统计第34-35页
  3.主要症状疗效指标第35-38页
  4.次要症状疗效指标第38-41页
  5.安全性指标观察第41-42页
 第八节 讨论第42-47页
  1.病机讨论第42-43页
  2.治疗第43-44页
  3.调肝运脾方的组方原则第44-46页
  4.研究结果分析第46-47页
 第九节 结论第47页
 第十节 不足及展望第47-48页
  1.目前不足第47页
  2.未来研究展望第47-48页
第三章 实验研究第48-64页
 前言第48-49页
 第一节 实验材料第49页
  1.实验动物第49页
  2.实验用药第49页
  3.实验试剂第49页
  4.实验仪器第49页
 第二节 实验方法第49-50页
  1.实验动物分组第49页
  2.造模方法第49页
  3.治疗方法第49-50页
  4.一般情况观察第50页
  5.实验方法第50页
  6.指标检测第50页
  7.统计学处理第50页
 第三节 实验数据统计第50-54页
  1.一般状态观察第50-52页
  3.血清5-HT含量第52页
  4.结肠5-HT含量第52-53页
  5.结肠SP物质含量第53页
  6.结肠VIP含量第53-54页
 第四节 讨论第54-61页
  1.动物模型讨论第54-56页
  2.部分脑肠肽与IBS-D发病第56-58页
  3.调肝运脾方中部分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第58-61页
 第五节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附录第64-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冠心病血瘀证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P-选择素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尿酸(UA)、尿mALb、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