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试验观测与检定论文--桥梁试验与设备论文

钢筋混凝土墩柱的抗爆性能试验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21页
        1.2.1 结构抗爆概述第13-14页
        1.2.2 爆炸荷载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3 钢筋混凝土墩柱抗爆试验研究第15-16页
        1.2.4 钢筋混凝土墩柱抗爆数值模拟研究第16-19页
        1.2.5 结构爆炸损伤程度评估第19-20页
        1.2.6 桥梁抗爆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0-21页
    1.3 本文的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墩柱爆炸荷载作用第23-45页
    2.1 炸药爆炸现象第23-25页
        2.1.1 爆炸第23页
        2.1.2 炸药爆炸及其特征第23-25页
    2.2 爆炸冲击波与结构的相互作用第25-33页
        2.2.1 爆炸冲击波的形成及传播第25-26页
        2.2.2 爆炸冲击波的计算第26-29页
        2.2.3 爆炸冲击波与结构的相互作用第29-33页
    2.3 爆炸荷载的数值模拟第33-42页
        2.3.1 有限元模型第34-35页
        2.3.2 数值模拟方法验证第35-36页
        2.3.3 数值模拟结果第36-38页
        2.3.4 作用在墩柱上的爆炸荷载第38-42页
    2.4 小结第42-45页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墩柱抗爆性能试验研究第45-75页
    3.1 试验方案第45-53页
        3.1.1 试验目的第45页
        3.1.2 试验构件设计第45-47页
        3.1.3 试件制作与安装第47-49页
        3.1.4 试验装置及测试仪器第49-50页
        3.1.5 测点布置及数据采集第50-52页
        3.1.6 试验工况第52-53页
        3.1.7 安全措施第53页
    3.2 试验过程描述第53-54页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4-57页
        3.3.1 非接触爆炸第54-55页
        3.3.2 接触爆炸第55-57页
    3.4 试验测试结果及分析第57-66页
        3.4.1 超压时程曲线第57-61页
        3.4.2 加速度时程曲线第61-64页
        3.4.3 钢筋动应变时程曲线第64-66页
    3.5 参数影响分析第66-73页
        3.5.1 截面面积第66-68页
        3.5.2 混凝土类型第68-69页
        3.5.3 截面形式第69-70页
        3.5.4 箍筋形式第70-72页
        3.5.5 轴压比第72-73页
    3.6 小结第73-75页
第四章 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墩柱的数值模拟分析第75-97页
    4.1 钢筋混凝土墩柱的数值模拟第75-82页
        4.1.1 有限元模型第75-76页
        4.1.2 材料的动态本构模型第76-79页
        4.1.3 模型验证第79-82页
    4.2 参数影响分析第82-92页
        4.2.1 截面形状第82-85页
        4.2.2 混凝土类型第85-87页
        4.2.3 截面面积第87-90页
        4.2.4 轴压比第90-92页
    4.3 钢筋混凝土墩柱的破坏模式第92-96页
    4.4 小结第96-97页
第五章 基于等效单自由度方法的RC墩柱损伤分析第97-111页
    5.1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第97-101页
        5.1.1 等效分析方法第97-98页
        5.1.2 等效体系转换第98-100页
        5.1.3 等效单自由度模型第100-101页
    5.2 求解方法及步骤第101-102页
    5.3 RC墩柱表面爆炸等效荷载第102-103页
    5.4 等效单自由度系统方法的验证第103-105页
    5.5 基于等效单自由度方法的P-I曲线第105-109页
        5.5.1 爆炸荷载与结构抗力的关系第105-106页
        5.5.2 P-I曲线特性第106-107页
        5.5.3 构件的破坏准则第107页
        5.5.4 P-I曲线第107-109页
    5.6 小结第109-11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1-113页
    6.1 主要结论第111-112页
    6.2 展望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9页
致谢第119-121页
作者简介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脉搏波的连续血压测量系统研究及设计
下一篇:重新设计血红素活性中心调控肌红蛋白的多重催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