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脉搏波的连续血压测量系统研究及设计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当前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听诊法 | 第11-12页 |
1.2.2 示波法 | 第12-13页 |
1.2.3 脉搏波特征参数测定法 | 第13页 |
1.2.4 脉搏波速测量法 | 第13-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5-16页 |
第2章 脉搏波测量血压的医学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2.1 脉搏信号和心电信号介绍 | 第16-17页 |
2.1.1 脉搏波的产生 | 第16-17页 |
2.1.2 脉搏波传播的影响因素 | 第17页 |
2.2 脉搏信号和心电信号波形分析 | 第17-21页 |
2.2.1 典型脉搏波的波形特征 | 第17-18页 |
2.2.2 脉搏信号特征分析 | 第18-20页 |
2.2.3 典型心电信号的波形特征 | 第20-21页 |
2.3 连续测量血压的医学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基于脉搏波的实时血压测量硬件系统设计 | 第23-36页 |
3.1 系统框架概述 | 第23-26页 |
3.1.1 系统整体框架概述 | 第23-24页 |
3.1.2 系统硬件电路的组成 | 第24-25页 |
3.1.3 电路板实物图 | 第25-26页 |
3.2 信号采集模块 | 第26-28页 |
3.2.1 脉搏波信号的采集 | 第26-27页 |
3.2.2 心电信号的采集 | 第27-28页 |
3.3 信号处理电路模块 | 第28-34页 |
3.3.1 前级缓冲电路 | 第28-29页 |
3.3.2 差分放大电路 | 第29-30页 |
3.3.3 低通滤波器电路 | 第30-31页 |
3.3.4 高通滤波器电路 | 第31-32页 |
3.3.5 陷波滤波器电路 | 第32-33页 |
3.3.6 二次放大电路 | 第33-34页 |
3.4 MCU模块及蓝牙模块 | 第34-35页 |
3.4.1 MCU控制模块 | 第34页 |
3.4.2 CSR_BC417蓝牙模块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生理信号的分析与处理 | 第36-55页 |
4.1 软件系统框架概述 | 第36-37页 |
4.2 基于小波变换去除信号基线漂移 | 第37-43页 |
4.2.1 小波变换介绍 | 第37-39页 |
4.2.2 小波滤波常见方法 | 第39页 |
4.2.3 小波变换去除信号基线漂移原理 | 第39-40页 |
4.2.4 小波变换去除信号基线漂移效果 | 第40-43页 |
4.3 基于小波的脉搏波特征点检测 | 第43-50页 |
4.3.1 小波变换检测特征点原理 | 第44-45页 |
4.3.2 小波变换检测特征点实验结果分析 | 第45-50页 |
4.4 脉搏波形检测 | 第50-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血压诊断算法研究 | 第55-71页 |
5.1 脉搏波传导时间测量方法 | 第55-56页 |
5.2 脉搏波传导时间估算血压原理 | 第56-58页 |
5.3 利用回归方程建立新型血压测量模型 | 第58-66页 |
5.3.1 实验对象 | 第58页 |
5.3.2 实验目的 | 第58-59页 |
5.3.3 实验流程 | 第59页 |
5.3.4 实验结果 | 第59-64页 |
5.3.5 逐步回归方程基本原理 | 第64-65页 |
5.3.6 逐步回归方程建立 | 第65-66页 |
5.3.7 新型血压测量模型 | 第66页 |
5.4 对比实验及结果 | 第66-70页 |
5.4.1 实验器材 | 第66页 |
5.4.2 实验方法 | 第66页 |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6-69页 |
5.4.4 实验总结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总结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