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1.2.1 底板突水机理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2 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创新点 | 第18-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矿井概况 | 第20-32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1页 |
2.1.1 井田位置及交通 | 第20-21页 |
2.1.2 矿井生产建设概况 | 第21页 |
2.1.3 自然地理 | 第21页 |
2.2 矿井地质概况 | 第21-27页 |
2.2.1 井田地层 | 第21-23页 |
2.2.2 含煤地层 | 第23-25页 |
2.2.3 井田构造 | 第25-27页 |
2.3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 第27-32页 |
2.3.1 主要含、隔水层特征 | 第27-30页 |
2.3.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 第30-31页 |
2.3.3 大气降水与地表水体及其对矿井生产的影响 | 第31-32页 |
3 煤层气开采后底板变化情况 | 第32-40页 |
3.1 煤层气直井水力压裂裂隙产生 | 第32-33页 |
3.2 煤层底板岩体应力、破裂压力对突水的影响 | 第33-37页 |
3.3 研究区煤层底板岩石应力、破裂压力和水压力分析 | 第37-40页 |
4 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 | 第40-68页 |
4.1 底板突水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43-46页 |
4.1.1 承压含水层 | 第43-44页 |
4.1.2 底板隔水层 | 第44页 |
4.1.3 地质构造 | 第44-45页 |
4.1.4 煤层气开采因素 | 第45-46页 |
4.2 量化主控因素数据及建立专题图 | 第46-56页 |
4.2.1 底板含水层水压力 | 第46-48页 |
4.2.2 底板含水层富水性 | 第48-49页 |
4.2.3 底板隔水层厚度 | 第49-50页 |
4.2.4 断层分维 | 第50-53页 |
4.2.5 最小水平主应力 | 第53-54页 |
4.2.6 岩石破裂压力 | 第54-56页 |
4.3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控因素权重 | 第56-60页 |
4.3.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 第57-58页 |
4.3.2 构建判断矩阵 | 第58-59页 |
4.3.3 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 第59页 |
4.3.4 层次总排序 | 第59-60页 |
4.4 脆弱性指数法评价 | 第60-68页 |
4.4.1 数据归一化 | 第60-61页 |
4.4.2 单因素归一化专题图 | 第61-62页 |
4.4.3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62-63页 |
4.4.4 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分区 | 第63-64页 |
4.4.5 与普通脆弱性指数评价法的对比 | 第64-6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8页 |
5.2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作者简历 | 第76-7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