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隧道微震监测系统的构建及围岩微震特性初步分析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22页 |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 第14-15页 |
1.1.1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1.2 选题依据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微震监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隧址区地质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 | 第22-32页 |
2.1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2.2 地层岩性 | 第23-24页 |
2.3 地质构造及地震条件 | 第24-25页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26页 |
2.4.1 水文概况 | 第25页 |
2.4.2 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 第25-26页 |
2.4.3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 第26页 |
2.5 不良地质条件 | 第26-27页 |
2.6 隧道围岩级别 | 第27页 |
2.7 隧道地应力 | 第27-28页 |
2.8 隧道工程地质评价 | 第28-30页 |
2.8.1 隧道进.段工程地质评价 | 第28-29页 |
2.8.2 隧道出.段工程地质评价 | 第29页 |
2.8.3 隧道洞身段工程地质评价 | 第29-30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隧道微震监测系统的建立 | 第32-46页 |
3.1 微震监测系统概况 | 第32-35页 |
3.1.1 微震监测技术的原理 | 第32-33页 |
3.1.2 微震监测技术的特点 | 第33页 |
3.1.3 微震监测系统的概况和构成 | 第33-35页 |
3.2 微震监测系统的方案布置 | 第35-44页 |
3.2.1 主机及Paladin布置 | 第36-37页 |
3.2.2 传感器的选择 | 第37-38页 |
3.2.3 传感器布置方案 | 第38-42页 |
3.2.4 钻孔要求 | 第42-43页 |
3.2.5 监测设备的移动 | 第43-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隧道微震监测系统的性能测试 | 第46-75页 |
4.1 微震监测系统的参数设定 | 第46-50页 |
4.1.1 传感器参数设定 | 第46-48页 |
4.1.2 Paladin和主机时间同步设定 | 第48-50页 |
4.2 微震监测系统波速测定 | 第50-56页 |
4.3 微震监测降噪方法研究 | 第56-61页 |
4.3.1 微震监测系统滤波器研究 | 第56-58页 |
4.3.2 微震监测系统滤波器选取及分析 | 第58-61页 |
4.4 P波到时拾取方法选择 | 第61-64页 |
4.5 微震监测系统定位方法研究与选取 | 第64-72页 |
4.5.1 定位方法的研究 | 第65-70页 |
4.5.2 定位方法的选取 | 第70-72页 |
4.6 微震监测系统定位精度验证 | 第72-7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隧道微震监测结果分析 | 第75-100页 |
5.1 岩爆的分类及其微震信息特征 | 第75-80页 |
5.1.1 岩爆时效与微震 | 第75-77页 |
5.1.2 不同岩爆机制与微震特征 | 第77-79页 |
5.1.3 开挖方式与微震 | 第79-80页 |
5.2 不同震动信号识别与滤除综合分析方法 | 第80-88页 |
5.2.1 微震信号时频特征分析 | 第81-82页 |
5.2.2 不同震动信号分析与识别 | 第82-87页 |
5.2.3 微震数据库的建立及有效信息的采集 | 第87-88页 |
5.3 微震数据的分布特征和发展规律 | 第88-98页 |
5.3.1 监测段围岩工程地质分析 | 第88-91页 |
5.3.2 监测段微震的分布特征 | 第91-92页 |
5.3.3 监测段微震的发展规律 | 第92-95页 |
5.3.4 监测段微震与围岩工程地质特征关系 | 第95-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00-10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0-101页 |
6.2 几点建议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