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8-9页 |
1.1 美国山核桃简介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2.1 植物嫁接发展历史及特性 | 第9-11页 |
2.1.1 发展历史 | 第9-10页 |
2.1.2 嫁接繁殖的特性 | 第10-11页 |
2.2 植物嫁接愈合机理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2.2.1 嫁接愈合解剖学机理 | 第11-12页 |
2.2.2 嫁接愈合生理生化机制 | 第12-14页 |
2.2.2.1 水分和养分 | 第12页 |
2.2.2.2 可溶性糖 | 第12-13页 |
2.2.2.3 酶活性 | 第13-14页 |
2.2.2.4 植物激素 | 第14页 |
2.2.3 嫁接愈合分子机理 | 第14-16页 |
2.2.3.1 蛋白质 | 第14-15页 |
2.2.3.2 基因 | 第15页 |
2.2.3.3 遗传变异 | 第15-16页 |
2.3 美国山核桃嫁接成活因素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2.3.1 砧木伤流 | 第16-17页 |
2.3.2 砧木质量` | 第17页 |
2.3.3 接穗质量 | 第17页 |
2.3.4 环境因素 | 第17-1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26页 |
3.1 美国山核桃芽接试验设计 | 第18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18页 |
3.2 蛋白质提取及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 | 第18-24页 |
3.2.1 蛋白质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18-19页 |
3.2.2 蛋白质纯化 | 第19-20页 |
3.2.3 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20-21页 |
3.2.4 双向电泳 | 第21-23页 |
3.2.5 IPG胶条p H范围的选择 | 第23页 |
3.2.6 蛋白上样量的确定 | 第23-24页 |
3.3 嫁接口不同发育时期的蛋白质差异表达谱分析 | 第24页 |
3.3.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3.3.2 试验方法 | 第24页 |
3.4 嫁接口不同发育时期特异蛋白的分离与鉴定 | 第24-26页 |
3.4.1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3.4.1.1 蛋白酶解 | 第24页 |
3.4.1.2 质谱分析 | 第24-25页 |
3.4.1.3 搜库鉴定 | 第25页 |
3.4.1.4 特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注释 | 第25-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48页 |
4.1 蛋白质提取及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 | 第26-29页 |
4.1.1 蛋白质含量标准曲线 | 第26页 |
4.1.2 不同蛋白提取方法对双向电泳图谱的影响 | 第26-27页 |
4.1.3 不同IPG胶条p H范围对双向电泳图谱的影响 | 第27-28页 |
4.1.4 不同蛋白质上样量对双向电泳图谱的影响 | 第28-29页 |
4.2 嫁接口不同发育时期的蛋白质差异表达谱分析 | 第29-35页 |
4.2.1 嫁接口不同发育时期总蛋白点数目的变化情况 | 第29-31页 |
4.2.2 嫁接口不同发育时期的差异蛋白分析 | 第31-35页 |
4.3 嫁接口不同发育时期特异蛋白的分离鉴定与功能研究 | 第35-48页 |
4.3.1 嫁接口不同发育时期特异蛋白的分离鉴定 | 第35-41页 |
4.3.2 特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 第41-48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8-55页 |
5.1 结论 | 第48页 |
5.1.1 蛋白质提取及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 | 第48页 |
5.1.2 蛋白质差异表达谱分析 | 第48页 |
5.1.3 特异蛋白的分离鉴定和功能研究 | 第48页 |
5.2 讨论 | 第48-55页 |
5.2.1 糖类和能量代谢相关蛋白 | 第49-51页 |
5.2.1.1 能量代谢途径相关蛋白 | 第49-50页 |
5.2.1.2 光合作用相关蛋白 | 第50-51页 |
5.2.2 功能调控相关蛋白 | 第51页 |
5.2.3 蛋白质合成、代谢和稳定相关蛋白 | 第51-52页 |
5.2.4 氨基酸代谢相关蛋白 | 第52页 |
5.2.5 抗性相关蛋白 | 第52-53页 |
5.2.6 转录和翻译相关蛋白 | 第53页 |
5.2.7 信号转导相关蛋白 | 第53-54页 |
5.2.8 次生代谢相关蛋白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