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对象和目的 | 第10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3 涉及概念 | 第10-14页 |
1.3.1 城市河道生态功能 | 第10-12页 |
1.3.2 城市滨河开放空间 | 第12-14页 |
1.3.3 高差设计 | 第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城市河道生态功能修复概述 | 第19-38页 |
2.1 城市河道生态功能修复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9页 |
2.1.2 河流近自然化理论 | 第19-20页 |
2.1.3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 | 第20-21页 |
2.2 影响城市河道生态功能发挥的因素 | 第21-24页 |
2.2.1 影响城市河道生态功能发挥的自然要素 | 第21-22页 |
2.2.2 城市发展对城市河道生态功能发挥的影响 | 第22-24页 |
2.3 城市河道生态功能修复的目标 | 第24-26页 |
2.4 城市河道生态功能修复策略及技术 | 第26-37页 |
2.4.1 保障城市河流生态需水 | 第26-27页 |
2.4.2 恢复城市河道形态多样性 | 第27-32页 |
2.4.3 恢复城市河道河水水质 | 第32-34页 |
2.4.4 城市河道生态护岸技术 | 第34-36页 |
2.4.5 恢复城市河道生物群落 | 第36-37页 |
2.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滨河空间高差设计与城市河道生态功能关系解析 | 第38-57页 |
3.1 滨河空间高差基本模式 | 第38-43页 |
3.1.1 滨河空间总体竖向模式 | 第38-40页 |
3.1.2 护岸空间高差模式 | 第40-41页 |
3.1.3 微地形处理 | 第41-43页 |
3.2 滨河空间高差设计原则 | 第43-45页 |
3.2.1 因地制宜原则 | 第43页 |
3.2.2 整体性原则 | 第43页 |
3.2.3 景观与生态相结合原则 | 第43-45页 |
3.3 滨河空间高差设计与其他设计要素的结合 | 第45-50页 |
3.3.1 高差与植物 | 第45页 |
3.3.2 高差与水景 | 第45-47页 |
3.3.3 高差与硬质场地 | 第47-49页 |
3.3.4 高差与构筑物 | 第49-50页 |
3.4 滨河空间高差设计对河道生态功能的影响 | 第50-56页 |
3.4.1 滨河空间竖向模式与生态防洪 | 第50-51页 |
3.4.2 滨河空间地形设计与雨水管理 | 第51-52页 |
3.4.3 滨河空间竖向模式与城市干扰消减 | 第52-56页 |
3.4.4 河岸地形与生境营造 | 第56页 |
3.5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结合城市河道生态功能修复的滨河高差设计手法 | 第57-82页 |
4.1 结合城市河道生态功能修复的台地式高差设计 | 第57-64页 |
4.1.1 台地式地形与生态防洪 | 第57-58页 |
4.1.2 台地式地形与水质净化 | 第58-60页 |
4.1.3 台地式地形与生境营造 | 第60-61页 |
4.1.4 台地式空间组合方式 | 第61-64页 |
4.2 结合城市河道生态功能修复的下凹式地形设计 | 第64-72页 |
4.2.1 下凹式空间与雨水滞留渗透 | 第64-67页 |
4.2.2 下凹式绿地与雨水传输 | 第67-68页 |
4.2.3 下凹式空间与水量调蓄 | 第68-71页 |
4.2.4 下凹式空间组合方式 | 第71-72页 |
4.3 结合城市河道生态功能修复的隆起式地形设计 | 第72-74页 |
4.3.1 隆起式地形与生境营造 | 第72-73页 |
4.3.2 隆起式地形与干扰削减 | 第73页 |
4.3.3 隆起式地形营造方式 | 第73-74页 |
4.4 结合城市河道生态功能修复的自由式地形设计 | 第74-79页 |
4.4.1 自由式地形与河道形态多样性 | 第74-76页 |
4.4.2 自由式地形与水质净化 | 第76页 |
4.4.3 自由式地形与生境营造 | 第76页 |
4.4.4 自由式地形空间形式 | 第76-79页 |
4.5 结合城市河道生态功能修复的垂壁式高差设计 | 第79-81页 |
4.5.1 垂壁景墙与雨水管理 | 第79-80页 |
4.5.2 竖向构筑物与雨水管理 | 第80页 |
4.5.3 直立护岸的生态补偿设计 | 第80-81页 |
4.6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82-84页 |
5.1 结论与成果 | 第82页 |
5.2 创新与不足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图表目录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