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意义与现状 | 第10-12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研究民主政治之于中国的意义 | 第10页 |
2、研究政治参与之于民主政治的意义 | 第10-11页 |
3、研究政治参与的公民训育功能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三、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3-15页 |
(一)主要创新之处 | 第13页 |
(二)论文不足之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相关基本理论阐述 | 第15-21页 |
一、民主政治的含义、价值与条件 | 第15-17页 |
(一)民主的含义 | 第15页 |
(二)民主的基本价值 | 第15-16页 |
(三)民主的一般条件 | 第16-17页 |
二、政治参与的含义与条件 | 第17-18页 |
(一)政治参与的含义 | 第17页 |
(二)政治参与的条件 | 第17-18页 |
三、公民训育的含义与途径 | 第18-19页 |
(一)训育与公民训育 | 第18-19页 |
(二)公民训育的基本途径 | 第19页 |
四、政治参与与民主素质的一般关系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民主政治:中国政治发展的诉求目标 | 第21-24页 |
一、近代中国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 第21页 |
二、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 第21-24页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的追求 | 第21-22页 |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公民训育: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 | 第24-28页 |
一、公民的民主素质是民主政治的基石 | 第24-25页 |
(一)民主素质的含义与结构 | 第24页 |
(二)民主素质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基石 | 第24-25页 |
二、公民训育是培育公民民主素质的必由之路 | 第25页 |
三、当代中国民主素质不足对公民训育提出的要求 | 第25-28页 |
(一)中国传统政治心理根深蒂固,制约民主政治发展 | 第25-26页 |
(二)公民政治参与的行为现状,制约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政治参与:具有训育公民的重要功能 | 第28-33页 |
一、通过政治参与训育公民的民主认知(公民“知民主”) | 第28-29页 |
(一)政治参与可使公民知道什么是民主(认知民主的含义) | 第28页 |
(二)政治参与使公民知道民主的实现条件(认知民主的条件等) | 第28-29页 |
二、通过政治参与训育公民的民主意识(公民“要民主”) | 第29-30页 |
(一)政治参与与民主信念意识的培育 | 第29-30页 |
(二)政治参与与公民权利意识的培育 | 第30页 |
(三)政治参与与公民主体意识的培育 | 第30页 |
三、通过政治参与训育公民的民主技能(公民“能民主”) | 第30-33页 |
(一)政治参与与宽容精神和理性精神的培育 | 第30-31页 |
(二)政治参与与规则意识的训育 | 第31-32页 |
(三)政治参与与民主技巧的培育 | 第32-33页 |
第五章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政治参与的公民训育功能 | 第33-40页 |
一、政治参与现状:政治参与发展不足,训育公民功能发挥受阻 | 第33-34页 |
(一)政治参与制度建设欠完善,制约了政治参与公民训育功能的发挥 | 第33页 |
(二)政治参与实践不充分,制约了政治参与公民训育功能的发挥 | 第33-34页 |
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政治参与的公民训育功能 | 第34-40页 |
(一)完善政治参与制度,为充分发挥政治参与的公民训育功能提供制度保障 | 第34-35页 |
(二)提升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水平,充分发挥其公民训育功能 | 第35-40页 |
1、保证公民的政治表达权利 | 第35-36页 |
2、引导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结社活动 | 第36页 |
3、大力发展协商民主 | 第36-37页 |
4、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第37-38页 |
5、落实基层自治制度 | 第38页 |
6、规避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