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1.2.1 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森林资源资产责任审计概述 | 第16-22页 |
2.1 森林资源资产概念 | 第16页 |
2.1.1 森林资源 | 第16页 |
2.1.2 森林资源资产 | 第16页 |
2.2 森林资源资产的分类与特点 | 第16-17页 |
2.2.1 森林资源资产的分类 | 第16-17页 |
2.2.2 森林资源的特点 | 第17页 |
2.2.3 我国森林资源的特征 | 第17页 |
2.3 森林资源资产责任审计的内涵与定义 | 第17-18页 |
2.4 森林资源资产责任审计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4.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18-19页 |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2.5 森林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2.5.1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缺失,传统审计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 第20页 |
2.5.2 审计评价指标维度单一,缺乏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20-21页 |
2.5.3 相关法律建设不完善,评价依据杂乱无章 | 第21-22页 |
3 多维度森林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 第22-39页 |
3.1 指标构建的维度借鉴——平衡计分卡 | 第22-23页 |
3.2 平衡计分卡在公共领域运用的现实性 | 第23-25页 |
3.3 森林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第25-26页 |
3.3.1 科学全面与简洁性原则 | 第25页 |
3.3.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第25页 |
3.3.3 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 | 第25页 |
3.3.4 可比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 第25-26页 |
3.4 森林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35页 |
3.4.1 评价指标体系——资源维度 | 第27-28页 |
3.4.2 评价指标体系——管理维度 | 第28-31页 |
3.4.3 评价指标体系——财务维度 | 第31-32页 |
3.4.4 评价指标体系——社会维度 | 第32-35页 |
3.5 森林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评分方案 | 第35-39页 |
3.5.1 指标评分的借鉴——沃尔评分法 | 第35页 |
3.5.2 指标的权重设计——层次分析法 | 第35-37页 |
3.5.3 指标参考值的确定 | 第37-39页 |
4 森林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以贵州省A市为例 | 第39-51页 |
4.1 A市基本概况 | 第39-41页 |
4.1.1 A市森林资源资产基本情况 | 第39-40页 |
4.1.2 A市森林资源保护、利用成效 | 第40-41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运用 | 第41-49页 |
4.2.1 森林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 第43-47页 |
4.2.2 森林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评分计算 | 第47-49页 |
4.3 案例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5 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1-5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