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2.1 家庭 | 第13-16页 |
2.1.1 家庭概念 | 第13-14页 |
2.1.2 职业决策的家庭影响因素 | 第14页 |
2.1.3 家庭影响的测量工具 | 第14-16页 |
2.2 职业生涯决策满意度 | 第16-21页 |
2.2.1 职业生涯决策 | 第17页 |
2.2.2 职业生涯决策满意度 | 第17-18页 |
2.2.3 职业生涯决策满意度的理论 | 第18-19页 |
2.2.4 职业生涯决策满意度的测量 | 第19-20页 |
2.2.5 职业生涯决策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3 家庭因素与职业生涯满意度关系的中介变量研究 | 第21-27页 |
2.3.1 SCCT理论视域下的中介变量 | 第21-24页 |
2.3.2 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 | 第24页 |
2.3.3 职业生涯决策结果期待 | 第24-25页 |
2.3.4 决策强度 | 第25页 |
2.3.5 家庭因素影响职业生涯决策满意度的研究 | 第25-26页 |
2.3.6 家庭因素影响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生涯决策结果期待、决策强度的关系研究 | 第26页 |
2.3.7 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生涯决策结果期待、决策强度与职业生涯决策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 第26-27页 |
2.4 对以往研究的评价 | 第27-29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9-33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9-32页 |
3.3 研究设计路线 | 第32-33页 |
第4章 研究一 家庭影响问卷的修订 | 第33-43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33-34页 |
4.2.2 研究程序 | 第34-35页 |
4.2.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5页 |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4.3.1 项目分析 | 第35-36页 |
4.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6-38页 |
4.3.3 信度分析 | 第38-39页 |
4.3.4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4.3.5 家庭影响因素在性别、年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 | 第40-41页 |
4.4 讨论 | 第41-43页 |
4.4.1 家庭影响问卷的信效度 | 第41-42页 |
4.4.2 家庭影响问卷在性别、年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 | 第42-43页 |
第5章 研究二 家庭因素对职业生涯决策满意度的影响 | 第43-59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43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43-45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43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43-44页 |
5.2.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4页 |
5.2.4 研究程序 | 第44-45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45-54页 |
5.3.1 变量区分效度检验 | 第45页 |
5.3.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45-46页 |
5.3.3 假设模型检验 | 第46-51页 |
5.3.4 多重中介效应比较 | 第51-54页 |
5.4 讨论 | 第54-59页 |
5.4.1 家庭影响对职业生涯决策满意度的直接效应不显著 | 第54页 |
5.4.2 家庭影响与职业生涯决策满意度关系的多重中介作用 | 第54-56页 |
5.4.3 多重中介效应的比较 | 第56-59页 |
第6章 总讨论 | 第59-62页 |
6.1 家庭影响问卷的信效度 | 第59页 |
6.2 工作与生活满意度模型的实践检验 | 第59-60页 |
6.3 多重中介效应的相互比较 | 第60-61页 |
6.4 本研究对实践的启示 | 第61-62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62-6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2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62-63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7页 |
附录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