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微胶囊概述 | 第9页 |
1.2 微胶囊壁材的选择 | 第9-11页 |
1.2.1 天然高分子壁材 | 第10页 |
1.2.2 半合成高分子材料 | 第10页 |
1.2.3 合成高分子材料 | 第10-11页 |
1.3 微胶囊制备方法 | 第11-12页 |
1.3.1 原位聚合法 | 第11页 |
1.3.2 界面聚合法 | 第11-12页 |
1.3.3 喷雾干燥法 | 第12页 |
1.3.4 复凝聚法 | 第12页 |
1.4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 | 第12-14页 |
1.4.1 微胶囊在相变材料的应用 | 第12-13页 |
1.4.2 微胶囊在阻燃剂方面的应用 | 第13页 |
1.4.3 微胶囊在抗菌剂的应用 | 第13页 |
1.4.4 微胶囊在染色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1.5 精油微胶囊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5.1 植物精油的定义及性质 | 第14页 |
1.5.2 精油微胶囊的意义 | 第14页 |
1.5.3 精油微胶囊的种类 | 第14-15页 |
1.5.4 精油微胶囊的研究状况 | 第15-17页 |
1.6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壳聚糖/三聚磷酸钠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 第19-40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19-20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19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2 实验反应原理 | 第20-22页 |
2.2.1 复凝聚法反应原理 | 第20页 |
2.2.2 CS/TPP聚合反应原理 | 第20-22页 |
2.3 实验内容 | 第22-24页 |
2.3.1 实验工艺流程 | 第22-23页 |
2.3.2 精油微胶囊的制备过程 | 第23页 |
2.3.3 压敏型精油微胶囊的密闭性处理 | 第23-24页 |
2.4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2.4.1 实验前期探索 | 第24-26页 |
2.5 样品测试与表征 | 第26-28页 |
2.5.1 微胶囊样品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定 | 第26页 |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6页 |
2.5.3 生物显微镜 | 第26页 |
2.5.4 微胶囊的热重分析 | 第26页 |
2.5.5 吸光光度计法测定微胶囊的包埋率及密闭型 | 第26-27页 |
2.5.6 微胶囊密闭型的表征 | 第27-28页 |
2.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8-40页 |
2.6.1 前期实验探索及单因素分析 | 第28-34页 |
2.6.1.1 壳聚糖和三聚磷酸钠两相壁材配比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 | 第28页 |
2.6.1.2 壳聚糖浓度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 | 第28-29页 |
2.6.1.3 乳化剂的不同配比对精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 第29页 |
2.6.1.4 乳化剂的用量对微胶囊包埋率及粒径的影响 | 第29-31页 |
2.6.1.5 芯壁比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2.6.1.6 反应pH值对微胶囊的影响 | 第32页 |
2.6.1.7 固化剂用量 | 第32-33页 |
2.6.1.8 SDS的加入量 | 第33-34页 |
2.6.2 压敏型精油微胶囊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2.6.2.1 微胶囊样品的红外表征 | 第34-35页 |
2.6.2.2 微胶囊样品外貌表征 | 第35页 |
2.6.2.3 微胶囊密闭型表征 | 第35-38页 |
2.6.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0-41页 |
3.1 结论 | 第40页 |
3.2 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