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体与仿宋体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11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2 宋体与仿宋体基本概况 | 第11-16页 |
| 2.1 历史源流 | 第11-14页 |
| 2.1.1 宋体 | 第11-12页 |
| 2.1.2 仿宋体 | 第12-13页 |
| 2.1.3 排版方式 | 第13-14页 |
| 2.2 字库的形成 | 第14-16页 |
| 3 宋体与仿宋体比较 | 第16-29页 |
| 3.1 宋体与仿宋体字形比较 | 第16-23页 |
| 3.1.1 笔画 | 第17-18页 |
| 3.1.2 部件 | 第18-21页 |
| 3.1.3 整字 | 第21-23页 |
| 3.1.4 字形比较小结 | 第23页 |
| 3.2 宋体与仿宋体排版比较 | 第23-27页 |
| 3.2.1 横排版 | 第24-25页 |
| 3.2.2 竖排版 | 第25-26页 |
| 3.2.3 排版比较小结 | 第26-27页 |
| 3.3 现有宋体与仿宋体比较 | 第27-29页 |
| 3.3.1 不同宋体间的比较 | 第27-28页 |
| 3.3.2 不同仿宋体间的比较 | 第28-29页 |
| 4 宋体与仿宋体发展趋势 | 第29-37页 |
| 4.1 新媒体的影响 | 第29-30页 |
| 4.1.1 屏显字体受到重视 | 第29页 |
| 4.1.2 字体应用大众化 | 第29-30页 |
| 4.2 屏显字体的发展 | 第30-33页 |
| 4.2.1 国外发展状况 | 第30-31页 |
| 4.2.2 国内发展状况 | 第31-32页 |
| 4.2.3 发展状况小结 | 第32-33页 |
| 4.3 屏显字体的应用 | 第33-36页 |
| 4.3.1 原生字体——以“小米兰亭黑”为例 | 第33-35页 |
| 4.3.2 替换字体——以“腾讯QQ”为例 | 第35-36页 |
| 4.3.3 屏显字体应用小结 | 第36页 |
| 4.4 宋体与仿宋体在屏显字体中的表现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致谢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