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合金学与各种性质合金论文--其他特种性质合金论文

有限变形伪弹性合金直至失效破坏的全程模拟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7页
    1.1 课题来源第12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3-16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二章 形状记忆合金变形特征第17-25页
    2.1 形状记忆效应第17-19页
        2.1.1 单程形状记忆效应第17页
        2.1.2 双程形状记忆效应第17-18页
        2.1.3 记忆合金温度循环特征第18-19页
    2.2 伪弹性及其拉伸-压缩非对称特征第19-20页
    2.3 循环加载特征第20-21页
    2.4 形状记忆材料类橡胶特征第21-22页
    2.5 马氏体相变机制第22-23页
    2.6 全程变形行为第23-24页
    2.7 结语第24-25页
第三章 形状记忆合金本构模型概述第25-43页
    3.1 基于微力学的记忆合金本构模型第25-33页
        3.1.1 基本关系第25-27页
        3.1.2 自洽平均方法第27-29页
        3.1.3 数值结果第29-33页
    3.2 基于内变量的唯象本构模型第33-41页
        3.2.1 基本关系第33-36页
        3.2.2 硬化方程f(ξ) ,转化函数(?)以及流动法则 Λ第36-39页
        3.2.3 形状记忆合金塑性变形模拟第39-41页
    3.3 小结第41-43页
第四章 热耦合大变形连续介质力学基础和主要大变形理论第43-66页
    4.1 热耦合大变形介质力学基础第43-51页
        4.1.1 连续介质力学基本量第44-45页
        4.1.2 应力和应力功率第45-46页
        4.1.3 客观性原理第46页
        4.1.4 共轭应变和应力第46-47页
        4.1.5 欧拉型张量的客观率第47-48页
        4.1.6 热力学耦合第48-51页
    4.2 主要的大变形弹塑性理论第51-66页
        4.2.1 唯象弹塑性模型基本特点第51-52页
        4.2.2 经典欧拉率表述第52-57页
        4.2.3 拉格朗日表述第57-60页
        4.2.4 基于变形梯度乘法分解的表述第60-64页
        4.2.5 小结第64-66页
第五章 基于对数率的热耦合自洽欧拉型理论第66-79页
    5.1 变形率分解D=D~e+D~p第67-68页
    5.2 大变形弹性势第68-70页
        5.2.1 类橡胶材料超弹性模型第68-69页
        5.2.2 金属材料胡克定律第69-70页
    5.3 J_2正交流动法则第70-71页
    5.4 演化方程和塑性模量第71-74页
    5.5 Hencky应变本质关系第74-75页
    5.6 显式自洽热力学一致性第75-79页
        5.6.1 温度耦合弹塑性方程第75-76页
        5.6.2 热力学一致自由能第76-79页
第六章 本构量的统一显式表达第79-98页
    6.1 单轴形函数第79-84页
        6.1.1 形函数-初始屈服与伪弹性阶段第79-81页
        6.1.2 形函数-应变部分恢复阶段第81-82页
        6.1.3 形函数-软化破坏阶段第82-83页
        6.1.4 形函数-拉伸和压缩情况第83-84页
    6.2 本构量的表达第84-95页
        6.2.1 本构量-初始屈服与伪弹性阶段第84-87页
        6.2.2 本构量-部分恢复阶段第87-89页
        6.2.3 本构量-软化破坏阶段第89-91页
        6.2.4 本构量-拉伸和压缩情况第91-95页
    6.3 本构量的统一表达第95-98页
        6.3.1 全程变形行为阶段本构量统一表达第95-97页
        6.3.2 拉伸-压缩情况下本构量统一表达第97-98页
第七章 数值算例第98-106页
    7.1 初始屈服阶段算例第98页
    7.2 伪弹性阶段算例第98-100页
    7.3 部分恢复塑性阶段算例第100-101页
    7.4 软化破坏阶段第101-102页
    7.5 全程模拟统一结果第102-103页
    7.6 拉伸-压缩不对称模拟第103-106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06-109页
    8.1 结论第106-107页
    8.2 展望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0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20-121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EG-多西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制备和鉴定及其抗4T1小鼠乳腺癌转移作用研究
下一篇:城市贫困的双重阐释:结构和文化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