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可用容量评估方法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2.1 BMS的功能模块 | 第18-19页 |
1.2.2 BMS的发展现状 | 第19-22页 |
1.2.3 电池可用容量的评估现状 | 第22-23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23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特性与容量衰减分析 | 第25-39页 |
2.1 锂离子电池结构及工作原理研究 | 第25-27页 |
2.1.1 锂离子电池结构 | 第25-26页 |
2.1.2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 | 第26-27页 |
2.2 锂离子电池基本特性分析 | 第27-34页 |
2.2.1 电池的电压特性 | 第27-32页 |
2.2.2 电池的内阻特性 | 第32-33页 |
2.2.3 电池的效率特性 | 第33页 |
2.2.4 电池的循环特性 | 第33-34页 |
2.3 锂离子电池可用容量衰减分析 | 第34-38页 |
2.3.1 过充电 | 第35页 |
2.3.2 电解液分解 | 第35-37页 |
2.3.3 自放电 | 第37页 |
2.3.4 电极不稳定性 | 第37-38页 |
2.3.5 集流体 | 第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动力电池可用容量评估模型 | 第39-50页 |
3.1 电池模型分析 | 第39页 |
3.2 电池等效电路模型研究 | 第39-43页 |
3.2.1 Rint模型 | 第39-40页 |
3.2.2 Thevenin模型 | 第40-42页 |
3.2.3 PNGV模型 | 第42-43页 |
3.2.4 GNL等效电路模型 | 第43页 |
3.3 电池建模及参数辨识 | 第43-49页 |
3.3.1 模型的选用 | 第43-44页 |
3.3.2 模型参数辨识过程 | 第44-47页 |
3.3.3 模型参数的估计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动力电池可用容量与SOH估算 | 第50-61页 |
4.1 可用容量与SOH的定义 | 第50-51页 |
4.2 常用可用容量估算方法分析 | 第51-54页 |
4.2.1 实验技术法 | 第51-53页 |
4.2.2 自适应方法 | 第53-54页 |
4.3 基于EKF算法估算电池SOC | 第54-58页 |
4.3.1 EKF算法研究 | 第54-56页 |
4.3.2 二阶RC模型的状态空间方程 | 第56-57页 |
4.3.3 EKF估算电池SOC实现过程 | 第57-58页 |
4.4 电池可用容量与SOH估算 | 第58-60页 |
4.4.1 混合SOC估算方法 | 第58-59页 |
4.4.2 可用容量与SOH估算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实验平台搭建及结果验证分析 | 第61-75页 |
5.1 实验平台搭建 | 第61-68页 |
5.1.1 平台硬件模块 | 第61-64页 |
5.1.2 平台软件模块 | 第64-68页 |
5.2 电池模型验证分析 | 第68-70页 |
5.3 估算结果验证分析 | 第70-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总结 | 第75页 |
6.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和科研项目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