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社会协同治理生态中的共青团:回应、链接及自我革新--基于广州市共青团的实证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导论第14-22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4-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问题第15-16页
        1.1.3 研究意义第16页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16-19页
        1.2.1 研究目标第16-17页
        1.2.2 研究内容第17-19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9-21页
        1.3.1 研究思路第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21页
    1.4 论文结构第21-22页
2 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第22-41页
    2.1 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第22-25页
        2.1.1 社会治理中的政社协同第22-24页
        2.1.2 政社协同背景下的群团组织第24-25页
    2.2 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环境与职能定位第25-33页
        2.2.1 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环境第25-27页
        2.2.2 作为党群纽带的共青团第27-29页
        2.2.3 作为政社枢纽的共青团第29-31页
        2.2.4 作为社会服务主体的共青团第31-33页
    2.3 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第33-38页
        2.3.1 “枢纽型”模式第33-35页
        2.3.2 “多中心”模式第35-37页
        2.3.3 “系统化”模式第37-38页
    2.4 有待拓展的研究空间第38-41页
3 社会协同治理生态:一个分析框架第41-61页
    3.1 治理的兴起及其中国语境第41-45页
        3.1.1 治理的西方源流第41-42页
        3.1.2 中国语境下的社会治理第42-45页
    3.2 协同治理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条件第45-52页
        3.2.1 协同治理的基本特征第45-48页
        3.2.2 协同治理的实现条件第48-52页
    3.3 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社会协同治理生态第52-57页
        3.3.1 协同治理的宏观环境第54页
        3.3.2 协同治理的中观过程第54-55页
        3.3.3 协同治理的微观机制第55-57页
    3.4 社会协同治理生态中共青团行为逻辑第57-61页
4 广州市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案例第61-86页
    4.1 广州市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演进与能动回应第61-70页
        4.1.1 发展志愿服务,拉开参与序幕第61-64页
        4.1.2 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进入专业化参与阶段第64-67页
        4.1.3 从生产服务走向统合服务,进入协同治理阶段第67-70页
    4.2 广州市共青团同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和内容第70-76页
        4.2.1 与多元治理主体建立广泛关联的组织网络第70-71页
        4.2.2 撮合政社资源协同第71-74页
        4.2.3 围绕青年需求开展服务第74-76页
    4.3 广州市共青团在社会治理中的自我革新第76-83页
        4.3.1 以强化服务为导向推动内部组织再造第76-79页
        4.3.2 以密切团青关系为导向推进信息化、网络化转型第79-83页
    4.4 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问题和不足第83-86页
5 案例分析第86-113页
    5.1 能动性回应:源起与目标第86-90页
        5.1.1 能动性回应的源起——行政系统的行动逻辑第86-88页
        5.1.2 能动性回应的目标——营造政治空间第88-90页
    5.2 竞合式链接:现实基础与基本特征第90-106页
        5.2.1 竞合式链接的现实基础第90-96页
        5.2.2 竞合式链接的基本特征第96-106页
    5.3 自我革新:紧迫性与组织活力第106-113页
        5.3.1 自我革新的紧迫性第106-107页
        5.3.2 自我革新与组织活力第107-113页
6 总结与讨论第113-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35页
附录第135-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乡城移民社会网络关系演变的阶段性与社会支持分析
下一篇: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心理资本和创造动机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