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 冠层温度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1 作物冠层温度的含义及其分异 | 第9页 |
1.2 冠层温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9-10页 |
1.3 冠层温度与作物产量及生理特征的关系 | 第10-11页 |
1.4 冠层温度与抗逆性 | 第11页 |
2 气候变暖与水稻 | 第11页 |
3 水稻耐热性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3.1 高温对水稻产量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 第11-12页 |
3.2 水稻耐热性机理 | 第12-13页 |
3.3 水稻耐热性的鉴定及评价指标 | 第13-14页 |
4 基于冠层温度的抗热性研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不同中稻品种冠层温度的分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 第15-25页 |
1 引言 | 第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16页 |
2.1 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15页 |
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15-16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1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6-23页 |
3.1 中稻不同时期白天气冠温差与夜间气冠温差的关系 | 第16-18页 |
3.2 中稻白天气冠温差与气穗温差的关系 | 第18-19页 |
3.3 中稻气冠温差、气穗温差与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关系 | 第19-22页 |
3.4 中稻品种冠层温度型分类 | 第22-23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中稻冠层温度分异的株型特征及生理机制 | 第25-33页 |
1 引言 | 第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2.1 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25页 |
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3.1 不同温型中稻品种气冠温差与产量 | 第26-27页 |
3.2 不同温型中稻抽穗期剑叶光合特征 | 第27-28页 |
3.3 不同温型中稻品种群体指标 | 第28-29页 |
3.4 不同温型中稻剑叶解剖结构 | 第29-30页 |
3.5 不同温型中稻气冠温差与抗逆性 | 第30-31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中稻品种气冠温差与耐热性的关系 | 第33-43页 |
1 引言 | 第3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2.1 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33页 |
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3.1 不同中稻品种叶温及穗温 | 第34-36页 |
3.2 不同中稻品种气叶温差、气穗温差及产量、高温胁迫指数 | 第36-37页 |
3.3 不同中稻品种气孔特征 | 第37-38页 |
3.4 高温胁迫对中稻品种剑叶SPAD值及光合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38页 |
3.5 高温胁迫对中稻可溶性糖含量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3.6 高温胁迫对中稻叶片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及CAT、POD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0-4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3-45页 |
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3页 |
1.1 中稻气冠温差的分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 第43页 |
1.2 不同中稻品种冠层温度分异形成的生理机制 | 第43页 |
1.3 不同中稻品种气叶、穗温差与耐热性的关系及机理 | 第43页 |
2 主要创新点 | 第43-44页 |
3 存在问题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