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目的 | 第10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0.2.1 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相关研究概述 | 第10-16页 |
0.2.2 布努瑶创世史诗《密洛陀》的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19页 |
0.2.2.1 史诗《密洛陀》的研究介绍 | 第16-19页 |
0.2.3 文献简评 | 第19页 |
0.3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0.3.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0.3.2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布努瑶创世史诗《密洛陀》的生成环境及传承 | 第21-40页 |
1.1 布努瑶的源流 | 第21-26页 |
1.1.1 布努瑶的起源与迁徙 | 第22-26页 |
1.1.1.1 布努瑶的起源 | 第23-24页 |
1.1.1.2 布努瑶的迁徙 | 第24-25页 |
1.1.1.3 布努瑶的称谓 | 第25-26页 |
1.2 史诗《密洛陀》的文化生态系统 | 第26-37页 |
1.2.1 自然环境 | 第26-31页 |
1.2.2 社会环境 | 第31-34页 |
1.2.3 文化环境 | 第34-37页 |
1.3 史诗《密洛陀》的传承 | 第37-40页 |
1.3.1 史诗《密洛陀》的流传区域 | 第37-38页 |
1.3.2 史诗《密洛陀》的传承形态 | 第38-40页 |
第二章 布努瑶创世史诗《密洛陀》的文本比较分析 | 第40-72页 |
2.1 史诗《密洛陀》的文本情况 | 第40-46页 |
2.1.1 史诗《密洛陀》的整理与翻译 | 第40-41页 |
2.1.2 史诗《密洛陀》的版本及分类 | 第41-46页 |
2.2 史诗《密洛陀》的主要版本对勘 | 第46-72页 |
2.2.1 版式对勘 | 第46-48页 |
2.2.2 内容和结构对勘 | 第48-49页 |
2.2.3 核心专题对勘 | 第49-72页 |
2.2.3.1 “造神”专题对勘 | 第50-63页 |
2.2.3.2 “造天地万物”专题对勘 | 第63-67页 |
2.2.3.3 “杀日月”专题对勘 | 第67-70页 |
2.2.3.4 “造人类”专题对勘 | 第70页 |
2.2.3.5 “分家迁徙”专题对勘 | 第70-72页 |
第三章 布努瑶创世史诗《密洛陀》的思想内涵 | 第72-91页 |
3.1 史诗《密洛陀》的思想内容 | 第72-91页 |
3.1.1 生存智慧 | 第72-81页 |
3.1.1.1 互联的世界观 | 第72-78页 |
3.1.1.2 顽强、团结的实践精神 | 第78-81页 |
3.1.2 多元的民间信仰 | 第81-87页 |
3.1.2.1 自然崇拜 | 第81-85页 |
3.1.2.2 鬼魂崇拜 | 第85-86页 |
3.1.2.3 祖先崇拜 | 第86-87页 |
3.1.3 社会伦理道德 | 第87-91页 |
3.1.3.1 勤劳勇敢 | 第87-88页 |
3.1.3.2 知恩图报 | 第88页 |
3.1.3.3 尊老尽孝 | 第88-91页 |
第四章 布努瑶创世史诗《密洛陀》的艺术特色及叙事程式 | 第91-117页 |
4.1 史诗《密洛陀》的艺术特色 | 第91-98页 |
4.1.1 典型的创世史诗叙事范型 | 第91-92页 |
4.1.2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 第92-95页 |
4.1.3 多种修辞的运用 | 第95-98页 |
4.1.3.1 起兴的运用 | 第95-96页 |
4.1.3.2 比喻的运用 | 第96-97页 |
4.1.3.3 夸张的运用 | 第97-98页 |
4.2 史诗《密洛陀》的叙事程式 | 第98-117页 |
4.2.1 语词程式 | 第99-106页 |
4.2.1.1 人称地名程式 | 第99-101页 |
4.2.1.2 叠音词程式 | 第101-104页 |
4.2.1.3 数字程式 | 第104-106页 |
4.2.2 句式程式 | 第106-111页 |
4.2.2.1 对称式平行 | 第106-108页 |
4.2.2.2 层递式 | 第108-110页 |
4.2.2.3 排比式 | 第110-111页 |
4.2.3 结构程式 | 第111-117页 |
4.2.3.1 衬词的使用 | 第111页 |
4.2.3.2 复合大型程式 | 第111-117页 |
结语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附录 | 第124-1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