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制造企业与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 | 第17-27页 |
2.1 制造业理论、分类及特征 | 第17-20页 |
2.1.1 制造业理论 | 第17页 |
2.1.2 制造业的分类 | 第17-18页 |
2.1.3 制造业特征 | 第18-20页 |
2.2 制造企业概述 | 第20-22页 |
2.2.1 制造企业概念 | 第20页 |
2.2.2 制造企业特征 | 第20-21页 |
2.2.3 制造企业研究范围界定 | 第21-22页 |
2.3 系统动力学概论 | 第22-26页 |
2.3.1 系统动力学介绍 | 第22页 |
2.3.2 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3.3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2.3.4 系统动力学的特征 | 第24-25页 |
2.3.5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制造企业生产调控模型建立 | 第27-35页 |
3.1 制造企业现状和模型建立的目的 | 第27-28页 |
3.1.1 制造企业现状 | 第27-28页 |
3.1.2 模型建立的目的 | 第28页 |
3.2 系统边界的界定 | 第28-29页 |
3.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制造企业生产调控模型建立 | 第29-34页 |
3.3.1 因果关系图 | 第29-31页 |
3.3.2 制造企业生产系统流图的建立 | 第31-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汽车制造企业生产调控实例分析 | 第35-51页 |
4.1 企业概况 | 第35-36页 |
4.1.1 企业现状 | 第35页 |
4.1.2 企业现状分析 | 第35-36页 |
4.2 系统动力学模型假设及参数设计 | 第36-40页 |
4.2.1 系统模型仿真假设 | 第36页 |
4.2.2 系统动力学模型参数设置 | 第36-40页 |
4.3 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 | 第40-45页 |
4.3.1 原材料子系统 | 第40-41页 |
4.3.2 生产过程子系统 | 第41-43页 |
4.3.3 销售子系统 | 第43-44页 |
4.3.4 产品召回子系统 | 第44-45页 |
4.4 制造企业产量调控策略研究 | 第45-50页 |
4.4.1 原材料子系统调控策略分析 | 第45-47页 |
4.4.2 销售策略分析 | 第47-48页 |
4.4.3 生产过程策略分析 | 第48-49页 |
4.4.4 召回策略 | 第49-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汽车制造企业生产调控策略建议 | 第51-57页 |
5.1 原材料库存策略调控 | 第51-53页 |
5.1.1 库存绩效考核 | 第51-52页 |
5.1.2 完善对原材料供应方的管理 | 第52页 |
5.1.3 加强原材料库存管理 | 第52-53页 |
5.1.4 增加科技投资 | 第53页 |
5.2 生产过程调控措施 | 第53-55页 |
5.2.1 改善工作环境,减少员工离职 | 第53-54页 |
5.2.2 设立合理的薪酬制度以及奖惩制度 | 第54页 |
5.2.3 增加员工培训时间,加快员工晋升速度 | 第54-55页 |
5.2.4 缩短设备维修时间和故障时间 | 第55页 |
5.3 销售策略调控 | 第55-56页 |
5.4 产品召回过程调控 | 第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论文成果与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学术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