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数学论文

基于ARCS模型的初中数学活动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0页
    1.2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1 数学活动的重要性第10-11页
        1.2.2 现代数学教育的研究方向第11页
    1.3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4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5 研究思路第13-14页
2. 文献综述第14-17页
    2.1 关于数学活动第14-15页
    2.2 关于ARCS模型第15-17页
3. 理论基础第17-20页
    3.1 价值概念相关的激励理论第17-18页
        3.1.1 需求层次理论第17-18页
        3.1.2 成就动机理论第18页
        3.1.3 ERG理论第18页
        3.1.4 双因素理论第18页
    3.2 期望概念相关的激励理论第18-20页
        3.2.1 公平理论第19页
        3.2.2 期望理论第19页
        3.2.3 归因理论第19-20页
4. ARCS模型理论第20-25页
    4.1 ARCS模型要素第20-22页
        4.1.1 注意第20-21页
        4.1.2 相关性第21页
        4.1.3 自信第21-22页
        4.1.4 满意第22页
    4.2 ARCS模型策略第22-23页
    4.3 ARCS模型应用流程第23-25页
5. 基于ARCS模型理论调查设计与分析第25-35页
    5.1 研究时间及对象第25页
    5.2 调查方法分析第25-28页
        5.2.1 调查方法第25页
        5.2.2 维度设计第25-26页
        5.2.3 问卷有效性设计第26-27页
        5.2.4 信度分析第27-28页
        5.2.5 效度分析第28页
    5.3 调查结果分析第28-35页
        5.3.1 实验组的均值单样本T检验第28-30页
        5.3.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独立样本T检验第30-35页
6. 基于ARCS模型的数学活动教学设计策略选择第35-39页
    6.1 注意策略第35-36页
        6.1.1 唤起感知第35页
        6.1.2 唤起探究第35-36页
    6.2 相关性策略第36页
    6.3 自信策略第36-37页
    6.4 满意策略第37-39页
        6.4.1 内部强化第37页
        6.4.2 外部奖励第37-39页
7. 数学活动教案设计与实施第39-52页
    7.1 圆周长公式的应用与实践第39-44页
    7.2 垂线的教学设计第44-51页
    7.3 教学实践反思第51-52页
8. 数学活动后学生动机变化调查分析第52-56页
    8.1 实验组的前测与后测的均值配对T检验第52-53页
    8.2 对照组前测与后测的均值配对T检验第53-54页
    8.3 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独立样本T检验第54-55页
    8.4 小结第55-56页
9. 总结与建议第56-58页
    9.1 研究总结第56页
        9.1.1 实验总结第56页
        9.1.2 研究不足第56页
    9.2 数学活动设计建议第56-58页
        9.2.1 设计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动机第56-57页
        9.2.2 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采用激励策略第57页
        9.2.3 多鼓励,增加学生满足感第57页
        9.2.4 合作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附录第60-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RUSLE模型沂河流域土壤侵蚀研究
下一篇:中国面向“一带一路”产业转移的国别选择及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