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时期云南交通与边疆社会的变迁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21页 |
一、选题来源与意义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一)关于西南、云南交通问题的研究 | 第10-15页 |
(二)关于边疆问题、云南边疆问题的研究 | 第15-18页 |
三、概念辨析 | 第18-21页 |
第一章 元代以前云南的交通概况 | 第21-36页 |
一、庄硚入滇 | 第23页 |
二、蜀身毒道 | 第23-26页 |
三、安南通天竺道 | 第26-30页 |
四、洱海吐蕃路 | 第30-34页 |
结论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元代云南交通发展与边疆社会的变迁 | 第36-67页 |
一、站赤 | 第36-39页 |
二、以昆明为中心的驿道 | 第39-46页 |
(一)中庆经建昌至蜀的驿道——建昌道 | 第40-42页 |
(二)中庆经乌蒙入蜀的驿道——乌蒙道 | 第42-43页 |
(三)中庆经黔、湖广至元大都的驿道——湖广道 | 第43-44页 |
(四)中庆经临安路通安南的驿道——通安南道 | 第44-45页 |
(五)中庆经罗平至南宁的驿道——广南道 | 第45-46页 |
三、以大理为中心的驿道 | 第46-49页 |
(一)大理到丽江的驿道——元跨革囊道 | 第46-47页 |
(二)大理经永昌出缅国的驿道——西洱河通天竺道 | 第47-49页 |
四、移民开疆 | 第49-65页 |
(一)新迁入的族群——蒙古族 | 第53-57页 |
(二)新迁入的族群——回族 | 第57-61页 |
(三)汉族移民的继续进入 | 第61页 |
(四)土著乡兵的屯田开疆——以爨僰军为例 | 第61-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第三章 明代云南交通发展与边疆社会的变迁 | 第67-101页 |
一、驿站 | 第67-73页 |
(一)驿堡 | 第68-70页 |
(二)铺舍 | 第70-71页 |
(三)哨戍 | 第71-73页 |
二、以昆明为中心的驿道 | 第73-84页 |
(一)中庆经建昌至蜀的驿道——建昌道 | 第73-75页 |
(二)中庆经乌蒙入蜀的驿道——乌蒙道 | 第75-76页 |
(三)中庆经贵州入湖广的驿道——普安道 | 第76-79页 |
(四)中庆经罗平到南宁的驿道——粤西道 | 第79-81页 |
(五)中庆经乌撒到四川纳溪的驿道——乌撒道 | 第81-84页 |
三、以大理为中心的驿道 | 第84-86页 |
(一)大理到昆明的驿道 | 第84-85页 |
(二)大理经景东到普洱的驿道 | 第85页 |
(三)大理到缅甸的驿道——入缅国道 | 第85-86页 |
四、贡象道 | 第86-87页 |
五、省内次区域中心之间的交通 | 第87-88页 |
六、移民开疆——以汉族为例 | 第88-95页 |
(一)军屯 | 第90-94页 |
(二)民屯 | 第94-95页 |
七、云南疆域的变迁 | 第95-99页 |
结论 | 第99-101页 |
第四章 元明时期交通助力下云南边疆社会的内地化 | 第101-134页 |
一、政治方面的内地化 | 第101-111页 |
(一)“内边”、“外边”与“改土归流 | 第101-108页 |
(二)士绅阶层的兴起与发展 | 第108-111页 |
二、经济方面的内地化——以小农生产方式的推广为例 | 第111-117页 |
三、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地化——以儒学文化的传播为例 | 第117-131页 |
四、内地化的反思 | 第131-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2页 |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142-143页 |
后记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