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1.1 红豆草概述 | 第9-12页 |
1.1.1 国内外分布 | 第9页 |
1.1.2 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 第9-10页 |
1.1.3 品种资源 | 第10-11页 |
1.1.3.1 蒙农红豆草 | 第10页 |
1.1.3.2 普通红豆草 | 第10-11页 |
1.1.3.3 雷蒙特红豆草 | 第11页 |
1.1.3.4 埃斯基红豆草 | 第11页 |
1.1.4 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 | 第11-12页 |
1.1.4.1 保土、蜜源、观赏 | 第11页 |
1.1.4.2 饲用 | 第11页 |
1.1.4.3 肥用 | 第11-12页 |
1.2 红豆草再生培养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外植体类型 | 第12页 |
1.2.2 基本培养基 | 第12-13页 |
1.2.3 外源激素 | 第13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4-17页 |
2.1 材料 | 第14页 |
2.2 试验设计和方法 | 第14-17页 |
2.2.1 无菌苗获得 | 第14页 |
2.2.2 外植体准备 | 第14页 |
2.2.3 愈伤组织诱导 | 第14-15页 |
2.2.4 体细胞胚形成 | 第15页 |
2.2.5 再生植株的获得 | 第15-16页 |
2.2.6 统计方法 | 第16-1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7-40页 |
3.1 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17-31页 |
3.1.1 蒙农红豆草最佳外植体及愈伤组织诱导率、褐化率的比较 | 第17-20页 |
3.1.2 普通红豆草不同处理最佳外植体及愈伤组织诱导率、褐化率的比较 | 第20-24页 |
3.1.3 雷蒙特红豆草不同处理最佳外植体及愈伤组织诱导率、褐化率的比较 | 第24-28页 |
3.1.4 埃斯基红豆草不同处理最佳外植体及愈伤组织诱导率、褐化率的比较 | 第28-31页 |
3.2 红豆草不同处理体细胞胚的形成 | 第31-40页 |
3.2.1 蒙农红豆草不同处理体细胞胚形成率的比较 | 第31-33页 |
3.2.2 普通红豆草不同处理体细胞胚形成率的比较 | 第33-35页 |
3.2.3 雷蒙特红豆草不同处理体细胞胚形成率的比较 | 第35-38页 |
3.2.4 埃斯基红豆草不同处理体细胞胚形成率的比较 | 第38-40页 |
4 讨论 | 第40-43页 |
4.1 不同外植体对红豆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0-41页 |
4.1.1 不同外植体对蒙农红豆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0页 |
4.1.2 不同外植体对普通红豆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0页 |
4.1.3 不同外植体对雷蒙特红豆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0-41页 |
4.1.4 不同外植体对埃斯基红豆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1页 |
4.2 外源激素对红豆草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诱导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1 外源激素对蒙农红豆草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诱导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2 外源激素对普通红豆草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诱导的影响 | 第42页 |
4.2.3 外源激素对雷蒙特红豆草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诱导的影响 | 第42页 |
4.2.4 外源激素对埃斯基红豆草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诱导的影响 | 第42-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5.1 不同供试材料最佳外植体 | 第43页 |
5.2 激素种类和浓度对出愈的影响 | 第43页 |
5.3 激素种类和浓度对体细胞胚形成的影响 | 第43页 |
5.4 不同供试材料适宜的组培体系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