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双燃料发动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3页 |
1.3.3 仿真模型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2章 双燃料发动机系统 | 第17-26页 |
2.1 6S80ME-GI型双燃料发动机 | 第17-22页 |
2.1.1 6S80ME-GI型双燃料发动机特点概述 | 第18-20页 |
2.1.2 喷射系统的安全特性 | 第20-21页 |
2.1.3 高压双壁管道 | 第21-22页 |
2.2 双燃料运行模式 | 第22-24页 |
2.2.1 全柴油运行模式 | 第23页 |
2.2.2 双燃料运行模式 | 第23页 |
2.2.3 最大燃气模式 | 第23-24页 |
2.3 双燃料发动机热力循环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双燃料发动机模型的建立 | 第26-56页 |
3.1 基本建模原理 | 第26-33页 |
3.1.1 热力学基本方程 | 第26-27页 |
3.1.2 工质的热力学性质 | 第27-29页 |
3.1.3 气缸容积模型 | 第29-30页 |
3.1.4 容积法基本原理 | 第30-31页 |
3.1.5 角度域转时间域 | 第31页 |
3.1.6 缸壁散热规律 | 第31-33页 |
3.1.7 零维燃烧模型 | 第33页 |
3.2 燃烧过程模型 | 第33-39页 |
3.2.1 滞燃期计算模型 | 第33页 |
3.2.2 双燃料燃烧阶段数学模型 | 第33-35页 |
3.2.3 燃油模式燃烧阶段数学模型 | 第35页 |
3.2.4 最大燃气模式燃烧阶段数学模型 | 第35-39页 |
3.3 进排气系统模型 | 第39-46页 |
3.3.1 排气系统 | 第39页 |
3.3.2 进气系统 | 第39-40页 |
3.3.3 气缸扫气模型 | 第40-42页 |
3.3.4 进排气阀的流量计算 | 第42-45页 |
3.3.5 空气冷却器 | 第45页 |
3.3.6 扫气箱模型 | 第45-46页 |
3.4 涡轮增压系统 | 第46-50页 |
3.4.1 废气涡轮机 | 第46-48页 |
3.4.2 压气机 | 第48-49页 |
3.4.3 增压器转子 | 第49-50页 |
3.5 做功模型 | 第50-54页 |
3.5.1 气体压力 | 第50-51页 |
3.5.2 惯性力 | 第51-52页 |
3.5.3 双燃料发动机输出扭矩 | 第52-54页 |
3.6 整体模型求解流程 | 第54-5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双燃料发动机模型的仿真实验与分析 | 第56-82页 |
4.1 双燃料发动机单缸工作过程仿真模型 | 第56-63页 |
4.1.1 压缩过程模型 | 第56-58页 |
4.1.2 燃烧过程模型 | 第58-59页 |
4.1.3 膨胀做功模型 | 第59-60页 |
4.1.4 自由排气阶段模型 | 第60-61页 |
4.1.5 扫气阶段模型 | 第61-62页 |
4.1.6 后排气阶段模型 | 第62-63页 |
4.2 最大燃气模式与燃油模式气缸内在不同负荷下压力比较 | 第63-66页 |
4.3 不同天然气代替率对发动机工况影响 | 第66-71页 |
4.3.1 各个工况下天然气不同代替率的比较 | 第66-67页 |
4.3.2 80%的负荷下天然气代替率的比较 | 第67-69页 |
4.3.3 50%负荷下不同替代率的比较 | 第69-71页 |
4.4 多缸联合仿真 | 第71-77页 |
4.5 双燃料发动机容积式法仿真结果的验证 | 第77-8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