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4-41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4-20页 |
二、研究的设想、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20-32页 |
三、研究的思路、内容、方法与创新 | 第32-41页 |
导言 休谟道德哲学的自然生存论特征 | 第41-55页 |
第一章 “人性论” | 第55-103页 |
引言 一种科学“人性”之可能 | 第55-57页 |
第一节 “人性”研究的休谟理路 | 第57-67页 |
第二节 “人性”的概念及其层级理解 | 第67-77页 |
第三节 “人性”的初始结构 | 第77-103页 |
1. 初始“知觉” | 第84-88页 |
2. 初始“同情” | 第88-93页 |
3. 初始“信念” | 第93-103页 |
第二章 “情感论” | 第103-154页 |
引言 “情感”作为“人性”的一般主体性内涵 | 第103-106页 |
第一节 “情感”的概念及其分类 | 第106-114页 |
第二节 “情感”、“理性”与“道德”的关系 | 第114-121页 |
第三节 “情感”的发生原理 | 第121-143页 |
1. “自我” | 第123-127页 |
2. 作为“印象”的“情感”与作为“观念”的“情感” | 第127-132页 |
3. 在“观念”与“印象”的“双重关系”中的“情感” | 第132-137页 |
4. 作为“同情”的“情感” | 第137-143页 |
第四节 “情感”公设与“自我”“同情”和“旁观者”“同情” | 第143-154页 |
第三章 “道德感” | 第154-205页 |
引言“道德感”作为“情感”的社会实践性内涵 | 第154-159页 |
第一节 “道德感”的概念 | 第159-173页 |
1. “道德区别” | 第163-165页 |
2. “道德感” | 第165-168页 |
3. “道德” | 第168-173页 |
第二节 “道德感”与“理性”的关系 | 第173-190页 |
第三节 “道德区别”的“道德感”基础 | 第190-205页 |
第四章 “道德区别” | 第205-246页 |
引言 “道德区别”作为“道德感”的本质内涵 | 第205-210页 |
第一节 “道德区别”中蕴含的公理问题 | 第210-217页 |
第二节 “道德区别”的形态和“是”与“应该”问题 | 第217-230页 |
1. “道德区别”的三种形态 | 第217-221页 |
2. “是”与“应该”问题 | 第221-230页 |
第三节 “道德区别”的根据和标准 | 第230-246页 |
1. “道德区别”的动机原理 | 第232-238页 |
2. “道德区别”作为“判断”的标准与“同情”和“道德感” | 第238-246页 |
结语 | 第246-249页 |
参考文献 | 第249-257页 |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学术研究主要成果 | 第257-259页 |
后记 | 第259-2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