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1.1 大学新生 | 第15页 |
1.1.2 适应性 | 第15-16页 |
1.2 工作方法 | 第16-18页 |
1.2.1 小组工作方法的含义 | 第16页 |
1.2.2 小组工作方法的技巧 | 第16页 |
1.2.3 小组工作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1.2.4 小组工作方法的原则 | 第17-18页 |
2 沈阳L大学新生适应校园人际交往的现状及表现 | 第18-22页 |
2.1 沈阳L大学新生适应校园人际交往的现状 | 第18页 |
2.1.1 生活不适引起的恋家感 | 第18页 |
2.1.2 人际关系不适引起的孤独感 | 第18页 |
2.2 沈阳L大学新生适应校园人际交往存在问题的表现 | 第18-22页 |
2.2.1 个人 | 第18-19页 |
2.2.2 家庭 | 第19页 |
2.2.3 学校 | 第19-20页 |
2.2.4 环境 | 第20页 |
2.2.5 社会 | 第20-21页 |
2.2.6 政府部门 | 第21-22页 |
3 小组工作对大学新生适应校园人际交往介入的实施过程 | 第22-39页 |
3.1 接案 | 第22页 |
3.1.1 小组对象及其选取 | 第22页 |
3.1.2 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 | 第22页 |
3.2 预估 | 第22-25页 |
3.2.1 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 | 第22-23页 |
3.2.2 了解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3.2.3 了解服务对象所处环境系统的状况 | 第25页 |
3.3 计划 | 第25-27页 |
3.3.1 小组工作的目标 | 第25-27页 |
3.3.2 制定计划的原则 | 第27页 |
3.4 介入 | 第27-36页 |
3.4.1 第一次小组活动 | 第27-29页 |
3.4.2 第二次小组活动 | 第29-31页 |
3.4.3 第三次小组活动 | 第31-32页 |
3.4.4 第四次小组活动 | 第32-34页 |
3.4.5 第五次小组活动 | 第34-35页 |
3.4.6 第六次小组活动 | 第35-36页 |
3.5 评估 | 第36-37页 |
3.5.1 过程评估 | 第36-37页 |
3.5.2 结果评估 | 第37页 |
3.6 结案 | 第37-39页 |
3.6.1 回顾小组工作开展过程 | 第37页 |
3.6.2 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 | 第37-39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39-44页 |
4.1 基本结论 | 第39-40页 |
4.2 相关建议 | 第40-44页 |
4.2.1 在大学新生教育中引入小组工作方法 | 第40-41页 |
4.2.2 建立专业化的小组工作流程 | 第41-42页 |
4.2.3 加强对学生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培训 | 第42页 |
4.2.4 重视学生人际交往自主能力的培养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