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综合体站域内边界空间媒介化设计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针对轨道交通综合体 | 第14-15页 |
1.2.2 针对轨道交通综合体站域内边界空间 | 第15-17页 |
1.2.3 针对站域内边界空间媒介化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9-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2-25页 |
1.4.3 指导理论 | 第25-27页 |
1.5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第27-29页 |
1.5.1 研究创新点 | 第27-28页 |
1.5.2 研究难点 | 第28-29页 |
2 站域内边界空间类型及特性 | 第29-39页 |
2.1 站域内边界空间类型 | 第29-34页 |
2.1.1 地铁站与其他功能的衔接空间的边界空间 | 第30-31页 |
2.1.2 站内换乘空间的边界空间 | 第31-33页 |
2.1.3 站内站厅空间的边界空间 | 第33页 |
2.1.4 站内站台空间的边界空间 | 第33-34页 |
2.2 站域内边界空间特性 | 第34-38页 |
2.2.1 消极性 | 第34-35页 |
2.2.2 矛盾性 | 第35-36页 |
2.2.3 缺乏参与性 | 第36-37页 |
2.2.4 联系性 | 第37-38页 |
2.3 小结 | 第38-39页 |
3 站域内边界空间媒介化设计需求 | 第39-57页 |
3.1 衔接空间的功能多元化需求 | 第39-44页 |
3.1.1 交通功能再组织需求 | 第40-41页 |
3.1.2 商业功能复合需求 | 第41-43页 |
3.1.3 展示功能增加需求 | 第43-44页 |
3.2 换乘空间的空间辨识性需求 | 第44-47页 |
3.2.1 空间引导性需求 | 第45-46页 |
3.2.2 空间异质化需求 | 第46-47页 |
3.3 站厅空间的空间能动性需求 | 第47-51页 |
3.3.1 空间弱互动需求 | 第48-50页 |
3.3.2 乘客服务性需求 | 第50-51页 |
3.4 站台空间的领域感需求 | 第51-56页 |
3.4.1 空间指示性需求 | 第52-53页 |
3.4.2 空间环境品质需求 | 第53-56页 |
3.5 小结 | 第56-57页 |
4 站域内边界空间媒介化设计策略 | 第57-85页 |
4.1 边界空间媒介化设计原则 | 第57-59页 |
4.1.1 积极性原则 | 第57-58页 |
4.1.2 延伸性原则 | 第58页 |
4.1.3 互动性原则 | 第58-59页 |
4.1.4 弹性原则 | 第59页 |
4.2 衔接空间媒介化设计手法 | 第59-64页 |
4.2.1 慢行交通路径的设置 | 第59-61页 |
4.2.2 可停留区域的设置 | 第61-63页 |
4.2.3 公共空间要素的设置 | 第63-64页 |
4.3 换乘空间媒介化设计手法 | 第64-71页 |
4.3.1 线路引导的色彩差异 | 第65-66页 |
4.3.2 线性空间节奏的变化 | 第66-68页 |
4.3.3 节点空间界面的柔化 | 第68-71页 |
4.4 站厅空间媒介化设计手法 | 第71-79页 |
4.4.1 设置差异化空间符号 | 第71-73页 |
4.4.2 展示功能个性化设计 | 第73-75页 |
4.4.3 标志物设计 | 第75页 |
4.4.4 服务设施的增加 | 第75-79页 |
4.5 站台空间媒介化设计手法 | 第79-83页 |
4.5.1 边界导向标识系统设计 | 第79-81页 |
4.5.2 站台空间再组织 | 第81-82页 |
4.5.3 站台边界文化传播 | 第82-83页 |
4.6 小结 | 第83-85页 |
5 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作者简历 | 第91-9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