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缩写、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 第13-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65页 |
1.1 引言 | 第19页 |
1.2 肿瘤的免疫治疗 | 第19-29页 |
1.2.1 肿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 第22-23页 |
1.2.2 肿瘤疫苗 | 第23-27页 |
1.2.3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 | 第27-28页 |
1.2.4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第28-29页 |
1.3 纳米材料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 第29-43页 |
1.3.1 脂质体材料 | 第33页 |
1.3.2 阳离子聚合物材料 | 第33-36页 |
1.3.3 无机纳米材料 | 第36-37页 |
1.3.4 有机金属材料 | 第37-38页 |
1.3.5 仿生材料 | 第38-43页 |
1.4 挑战与展望 | 第43-44页 |
1.5 课题提出 | 第44-45页 |
1.6 参考文献 | 第45-65页 |
第二章 自组装阳离子聚合物作为基因载体协同药物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 | 第65-103页 |
2.2 引言 | 第65-70页 |
2.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68-69页 |
2.2.2 细胞和动物 | 第69页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9-70页 |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70-76页 |
2.3.1 HPAD的合成 | 第70-71页 |
2.3.2 HPAD的表征 | 第71-72页 |
2.3.3 HPAD/SIRNA的细胞学研究 | 第72-74页 |
2.3.4 HPAD/SRNA的体内动物学研究 | 第74-76页 |
2.3.5 统计学分析 | 第76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 | 第76-97页 |
2.4.1 HPAD/SIRNA的制备与表征 | 第76-82页 |
2.4.2 HPAD/SIRNA体外细胞吞噬和转染 | 第82-87页 |
2.4.3 HPAD/SIETS1体外协同治疗研究 | 第87-90页 |
2.4.4 HPAD/SIETS1的体内功能研究 | 第90-9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2.6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第三章 阳离子聚合物包被减毒沙门氏菌作为肿瘤口服疫苗的研究 | 第103-148页 |
3.1 引言 | 第103-105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105-106页 |
3.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105页 |
3.2.2 细胞和动物 | 第105-106页 |
3.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06页 |
3.2.4 沙门氏菌菌株和质粒DNA | 第106页 |
3.3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106-115页 |
3.3.1 阳离子聚合物包被减毒沙门氏菌(NP/SAL)的制备 | 第106-107页 |
3.3.2 细菌活力检测 | 第107-108页 |
3.3.3 NP/SAL体外细胞学研究 | 第108-109页 |
3.3.4 细菌保护实验 | 第109-110页 |
3.3.5 VEGFR2质粒构建 | 第110-111页 |
3.3.6 口服疫苗NP/SAL及其体内动物学研究 | 第111-114页 |
3.3.7 统计学分析 | 第114-115页 |
3.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115-141页 |
3.4.1 NP/SAL的形态学观察 | 第115-116页 |
3.4.2 NP/SAL对沙门氏菌活力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3.4.3 NP/SAL细胞吞噬 | 第117-121页 |
3.4.4 NP/SAL细胞转染能力检测 | 第121-123页 |
3.4.5 NP/SAL保护沙门氏菌的研究 | 第123-126页 |
3.4.6 NP/SAL对小肠毒性研究 | 第126页 |
3.4.7 NP/SAL口服DNA疫苗构建 | 第126-133页 |
3.4.8 口服DNA疫苗用于肿瘤免疫治疗 | 第133-1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41-144页 |
3.6 参考文献 | 第144-148页 |
第四章 细胞膜修饰仿生纳米材料在药物输送与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 第148-182页 |
4.1 引言 | 第148-150页 |
4.2 仪器与材料 | 第150-152页 |
4.2.1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150-151页 |
4.2.2 仪器设备 | 第151页 |
4.2.3 细胞株 | 第151页 |
4.2.4 实验动物 | 第151-152页 |
4.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152-157页 |
4.3.1 材料的制备 | 第152-153页 |
4.3.2 S-CM-HPAD的理化性质表征 | 第153-154页 |
4.3.3 S-CM-HPAD的癌细胞膜蛋白检测实验 | 第154-155页 |
4.3.4 CM-HPAD的细胞吞噬 | 第155页 |
4.3.5 细胞毒性实验 | 第155-156页 |
4.3.6 体外免疫因子激活检测 | 第156页 |
4.3.7 体内抑瘤实验 | 第156页 |
4.3.8 体内免疫因子检测 | 第156-157页 |
4.3.9 免疫组化实验 | 第157页 |
4.3.10 统计学分析 | 第15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157-176页 |
4.4.1 S-CM-HPAD的制备 | 第157-167页 |
4.4.2 S-CM-HPAD体外细胞学研究 | 第167-169页 |
4.4.3 S-CM-HPAD刺激小鼠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 第169-170页 |
4.4.4 体内免疫应答检测 | 第170-172页 |
4.4.5 体内抑瘤实验 | 第172-174页 |
4.4.6 免疫组化 | 第174-1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76-177页 |
4.6 参考文献 | 第177-182页 |
全文总结、主要创新点及展望 | 第182-185页 |
全文结论 | 第182-18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83页 |
未来研究方向 | 第183-184页 |
展望 | 第184-18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85-186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185-186页 |
会议论文 | 第186页 |
专利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