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选题来源 | 第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3-17页 |
第一节 “写作教学衔接”的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一、何谓“写作教学的衔接” | 第13-14页 |
二、六七年级写作教学衔接的内涵 | 第14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4-17页 |
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4-15页 |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六、七年级写作教学衔接问题的提出 | 第17-23页 |
第一节 从自我表达到读者意识的衔接问题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从单一的写作文体到多样的写作文体的衔接问题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具体写作能力的衔接问题 | 第19-23页 |
一、观察能力的衔接问题 | 第19-20页 |
二、思维能力的衔接问题 | 第20页 |
三、表达能力的衔接问题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六、七年级写作教学衔接问题存在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 第23-43页 |
第一节 写作目的的衔接 | 第23-27页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一)未打破学生固有的写作目的思考模式 | 第23页 |
(二)未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 第23-24页 |
二、解决策略:运用交际语境写作模式培养读者意识 | 第24-27页 |
第二节 写作文体的衔接 | 第27-31页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一)记叙文训练缺乏梯度性 | 第27-28页 |
(二)只训练单一文体 | 第28-29页 |
二、解决策略 | 第29-31页 |
(一)梯度式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 | 第29-30页 |
(二)多种文体的写作训练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写作能力的衔接 | 第31-43页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一)缺乏学情分析,低估学生实际写作能力 | 第32页 |
(二)缺乏针对写作能力衔接的专项写作训练 | 第32-33页 |
二、解决策略 | 第33-43页 |
(一)观察能力的衔接 | 第33-37页 |
(二)思维能力的衔接 | 第37-39页 |
(三)表达能力的衔接 | 第39-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