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罗探区延长组长2低渗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页 |
1.4 创新点 | 第1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15页 |
2.1 研究区位置及构造背景 | 第13-14页 |
2.2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 第14-15页 |
第三章 地层与构造特征 | 第15-21页 |
3.1 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 第15页 |
3.2 地层划分对比依据 | 第15-17页 |
3.3 小层划分对比结果 | 第17-18页 |
3.4 顶面构造特征 | 第18-21页 |
第四章 沉积相及其空间展布 | 第21-31页 |
4.1 沉积特征研究 | 第21-24页 |
4.1.1 岩石类型与特征 | 第21-22页 |
4.1.2 沉积结构特征 | 第22-23页 |
4.1.3 沉积构造 | 第23页 |
4.1.4 测井相标志 | 第23-24页 |
4.2 沉积相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 第24-25页 |
4.2.1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 第24页 |
4.2.2 水下分流河道侧翼微相 | 第24-25页 |
4.2.3 分流间湾微相 | 第25页 |
4.3 单井相分析及砂体剖面序列 | 第25-27页 |
4.3.1 单井相分析 | 第25页 |
4.3.2 沉积相剖面 | 第25-27页 |
4.4 沉积相空间展布特征 | 第27-31页 |
4.4.1 长 2~3期 | 第27页 |
4.4.2 长 2~2期 | 第27页 |
4.4.3 长 2~1期 | 第27-31页 |
第五章 储层特征 | 第31-45页 |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1-32页 |
5.1.1 矿物成分 | 第31页 |
5.1.2 填隙物组分及其特征 | 第31-32页 |
5.1.3 结构特征 | 第32页 |
5.2 成岩作用及成岩阶段 | 第32-36页 |
5.2.1 成岩作用 | 第32-35页 |
5.2.2 成岩阶段 | 第35页 |
5.2.3 成岩相划分 | 第35-36页 |
5.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6-43页 |
5.3.1 长2储层物性分布 | 第37页 |
5.3.2 储层物性垂向差异性 | 第37-39页 |
5.3.3 孔渗平面展布特征 | 第39-43页 |
5.4 储层孔隙特征 | 第43-45页 |
5.4.1 储层孔隙类型 | 第43-44页 |
5.4.2 孔隙结构特征 | 第44-45页 |
第六章 储层有效厚度的确定与划分 | 第45-48页 |
6.1 有效厚度下限的确定 | 第45-46页 |
6.1.1 岩性标准 | 第45页 |
6.1.2 含油产状 | 第45页 |
6.1.3 物性下限 | 第45-46页 |
6.1.4 电性下限 | 第46页 |
6.2 有效厚度测井参数下限标准 | 第46-47页 |
6.3 有效厚度划分与夹层扣除标准 | 第47-48页 |
第七章 油气富集规律及有利区带预测 | 第48-63页 |
7.1 油藏类型 | 第48页 |
7.2 油气成藏条件 | 第48-52页 |
7.2.1 长7烃源岩条件 | 第49-50页 |
7.2.2 沉积储层条件 | 第50-51页 |
7.2.3 盖层保存条件 | 第51页 |
7.2.4 油气运移条件 | 第51-52页 |
7.2.5 成藏期次与构造热事件关系 | 第52页 |
7.3 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 第52-58页 |
7.3.1 生油岩的生烃范围和生烃强度 | 第52页 |
7.3.2 沉积微相展布与物性条件 | 第52-54页 |
7.3.3 鼻褶构造隆起 | 第54-55页 |
7.3.4 盖层及遮挡条件 | 第55-56页 |
7.3.5 裂缝的发育 | 第56-57页 |
7.3.6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改造 | 第57页 |
7.3.7 运移动力及疏导体系控制 | 第57-58页 |
7.4 有利区带预测 | 第58-63页 |
7.4.1 有利区带评价原则 | 第58页 |
7.4.2 有利区带评价标准 | 第58-59页 |
7.4.3 有利区带预测 | 第59-63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图版 Ⅰ | 第68-69页 |
图版 Ⅱ | 第69-71页 |
图版 Ⅲ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