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行速度的山区低等级公路线形设计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12-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19页 |
| ·国内外研究方法评述 | 第19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运行速度研究理论 | 第22-30页 |
| ·运行速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 第22-26页 |
| ·运行速度概念 | 第22页 |
| ·运行速度的影响因素 | 第22-26页 |
| ·运行速度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26-27页 |
| ·使用运行速度的合理性 | 第26-27页 |
| ·运行速度的规律性 | 第27页 |
| ·运行速度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山区低等级公路运行速度预测 | 第30-60页 |
| ·山区低等级公路道路交通特点 | 第30-31页 |
| ·运行速度预测 | 第31-49页 |
| ·运行速度段落划分 | 第31页 |
| ·直线段运行速度预测 | 第31-35页 |
| ·纵坡段运行速度预测 | 第35-43页 |
| ·平曲线段运行速度预测 | 第43-48页 |
| ·平纵组合段运行速度预测 | 第48-49页 |
| ·运行速度折减 | 第49-52页 |
| ·交通量因素 | 第49-50页 |
| ·大车混入率 | 第50页 |
| ·行车道因素 | 第50-51页 |
| ·平面视距因素 | 第51页 |
| ·气候条件因素 | 第51页 |
| ·横向干扰因素 | 第51-52页 |
| ·出入口因素 | 第52页 |
| ·考虑外界干扰的运行速度模型 | 第52-53页 |
| ·基于VB 编程的运行速度计算实现 | 第53-56页 |
| ·VB 程序简介 | 第53-54页 |
| ·运行速度计算程序简介 | 第54-56页 |
| ·平曲线段运行速度模型验证 | 第56-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评价指标体系 | 第60-68页 |
| ·运行速度直接评价指标 | 第60-61页 |
| ·连续性指标 | 第60页 |
| ·速度差指标 | 第60-61页 |
| ·运行速度间接评价指标 | 第61-66页 |
| ·减速度 | 第61-62页 |
| ·平曲线半径 | 第62-63页 |
| ·最小直线长度 | 第63页 |
| ·视距 | 第63-65页 |
| ·合成坡度 | 第65-66页 |
| ·超高 | 第66页 |
| ·评价指标应用说明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68-78页 |
| ·评价路段基本情况 | 第68-70页 |
| ·段落划分 | 第70-71页 |
| ·运行速度的预测 | 第71-74页 |
| ·运行速度计算 | 第71-72页 |
| ·运行速度的折减 | 第72-74页 |
| ·线形的连续性评价 | 第74页 |
| ·设计速度的一致性检查 | 第74-75页 |
| ·原设计的改进 | 第75-76页 |
| ·视距修正 | 第75-76页 |
| ·超高修正 | 第76页 |
| ·完成设计 | 第76页 |
| ·山区低等级公路运行速度设计方法流程 | 第76-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结论 | 第78页 |
| ·展望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4-85页 |
| 附录 | 第85-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