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SYDB公司担保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担保风险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22页 |
2.1 担保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 第14-17页 |
2.1.1 担保风险的定义 | 第14-15页 |
2.1.2 担保风险管理的含义 | 第15-17页 |
2.2 担保公司担保风险来源分析 | 第17-22页 |
2.2.1 风险来源的主体分析 | 第17-19页 |
2.2.2 引发风险的因素分析 | 第19-22页 |
第3章 SYDB公司担保风险管理现状 | 第22-34页 |
3.1 SYDB公司介绍 | 第22-23页 |
3.2 SYDB公司担保风险管理的现状 | 第23-34页 |
3.2.1 代偿与代偿损失情况 | 第23页 |
3.2.2 风险分散管理情况 | 第23-27页 |
3.2.3 风险预警管理情况 | 第27-29页 |
3.2.4 风险控制管理情况 | 第29-32页 |
3.2.5 风险化解管理情况 | 第32页 |
3.2.6 风险补偿管理情况 | 第32-34页 |
第4章 SYDB公司担保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4-40页 |
4.1 风险分散管理不够全面 | 第34-36页 |
4.1.1 担保企业行业集中度偏高 | 第34页 |
4.1.2 反担保方案设置不合理 | 第34-35页 |
4.1.3 与银行合作模式不合理 | 第35-36页 |
4.1.4 与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较小 | 第36页 |
4.2 风险预警管理时效性不强 | 第36-37页 |
4.2.1 风险预警管理意识淡薄 | 第36-37页 |
4.2.2 缺乏对风险预警方案的监督和执行制度 | 第37页 |
4.3 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 第37-38页 |
4.3.1 部门职能设置不合理 | 第37页 |
4.3.2 人才管理机制匮乏 | 第37-38页 |
4.3.3 担保放大倍数达到银行合作上限 | 第38页 |
4.4 风险化解方案未充分发挥 | 第38-39页 |
4.5 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 | 第39-40页 |
4.5.1 风险补偿金无增长趋势 | 第39页 |
4.5.2 注册资本金补充机制不完善 | 第39-40页 |
第5章 SYDB公司担保风险管理改进措施 | 第40-60页 |
5.1 建立多元化的风险分散管理体系 | 第40-48页 |
5.1.1 合理设置担保方案分散风险 | 第40-42页 |
5.1.2 建立与银行风险比例分摊的合作模式 | 第42-47页 |
5.1.3 发挥再担保风险增信和分险功能 | 第47-48页 |
5.2 建立有前瞻性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 第48-50页 |
5.2.1 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 第48-49页 |
5.2.2 初步核实预警信号 | 第49页 |
5.2.3 确定预警等级和执行方案建议 | 第49页 |
5.2.4 风险预警发起及审批流程 | 第49-50页 |
5.3 实施科学完善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 第50-54页 |
5.3.1 建立全方位的风险内控组织 | 第50-51页 |
5.3.2 建立具有行业特征的人才管理机制 | 第51-52页 |
5.3.3 组建全面风险信息系统 | 第52-53页 |
5.3.4 制定科学的担保放大倍数 | 第53-54页 |
5.4 采取及时有效的风险化解手段 | 第54-56页 |
5.4.1 建立完善的风险化解流程 | 第54页 |
5.4.2 制定分级化解方案 | 第54-56页 |
5.5 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风险补偿体系 | 第56-60页 |
5.5.1 加强对融资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 | 第56页 |
5.5.2 建立长期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 | 第56-57页 |
5.5.3 建立长期有效的资本金补充机制 | 第57-60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60-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6.2 不足和进一步研究问题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