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滨海湿地沉积物中无脊椎动物休眠卵库的研究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 1 水生无脊椎动物休眠卵概述及卵库的形成 | 第14-16页 |
| 1.1 休眠卵概述 | 第14-15页 |
| 1.2 休眠卵库的形成 | 第15页 |
| 1.3 休眠卵库的作用和意义 | 第15-16页 |
| 2 休眠卵库的大小和结构 | 第16-17页 |
| 2.1 休眠卵库的大小 | 第16页 |
| 2.2 休眠卵库的结构 | 第16-17页 |
| 3 休眠卵种类的鉴定 | 第17-18页 |
| 3.1 基于休眠卵形态的鉴定 | 第17页 |
| 3.2 基于孵化的鉴定 | 第17-18页 |
| 3.3 基于DNA条形码的鉴定 | 第18页 |
| 4 滨海湿地及研究区域概述 | 第18-22页 |
| 4.1 滨海湿地概述 | 第18-19页 |
| 4.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2页 |
| 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4页 |
| 5.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5.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6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江浙滨海湿地无脊椎动物休眠卵的分子鉴定 | 第25-52页 |
| 1 前言 | 第25-2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 2.1 实验器材与试剂 | 第26-27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29-49页 |
| 4 讨论 | 第49-52页 |
| 第三章 江浙滨海池塘沉积物中休眠卵库的群落结构 | 第52-82页 |
| 1 前言 | 第52-5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9页 |
| 2.1 实验器材与试剂 | 第53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53-58页 |
| 2.3 不同物种休眠卵的计数 | 第58页 |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8-59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59-80页 |
| 3.1 环境参数 | 第59-71页 |
| 3.2 江苏、浙江滨海池塘沉积物休眠卵与纬度关系 | 第71-72页 |
| 3.3 江苏、浙江滨海池塘沉积物休眠卵群落结构 | 第72-80页 |
| 4 讨论 | 第80-82页 |
| 第四章 江浙滨海河流沉积物中休眠卵库的群落结构 | 第82-106页 |
| 1 前言 | 第8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2-85页 |
| 2.1 实验器材与试剂 | 第82-83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83-85页 |
| 2.3 不同物种休眠卵的计数 | 第85页 |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85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85-104页 |
| 3.1 环境参数 | 第85-97页 |
| 3.2 江浙滨海河流沉积物休眠卵与纬度关系 | 第97-98页 |
| 3.3 滨海河流采样点休眠卵组成 | 第98-104页 |
| 4 讨论 | 第104-106页 |
| 第五章 江浙近海沉积物中休眠卵库的群落结构 | 第106-127页 |
| 1 前言 | 第10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9页 |
| 2.1 实验器材与试剂 | 第106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106-109页 |
| 2.3 不同物种休眠卵的计数 | 第109页 |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09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109-125页 |
| 3.1 环境参数 | 第109-121页 |
| 3.2 近海沉积物休眠卵与纬度的关系 | 第121-122页 |
| 3.3 近海沉积物休眠卵种类组成 | 第122-125页 |
| 4 讨论 | 第125-127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7-130页 |
| 1 研究总结 | 第127-128页 |
| 2 研究展望 | 第128-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35页 |
| 附录一 江浙滨海湿地生境类型照片 | 第135-136页 |
|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136-137页 |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