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5页 |
1.1.1 课题的背景和现存问题 | 第11-12页 |
1.1.2 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 第12页 |
1.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水平 | 第12-15页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2.3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 概念界定与作用分析 | 第17-39页 |
2.1 因家中央政务区 | 第17页 |
2.2 纪念性空间及纪念性城市空间 | 第17-18页 |
2.3 国家中央政务区纪念性城市空间 | 第18-30页 |
2.4 国家中央政务区纪念性城市空间的作用 | 第30-37页 |
2.4.1 纪念作用 | 第30-34页 |
2.4.2 其它作用 | 第34-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3 国家中央政务区纪念性城市空间研究 | 第39-102页 |
3.1 国家中央政务区纪念性城市景观的组成及数量 | 第40-51页 |
3.1.1 国家中央政务区主要纪念性城市景观的组成及数量 | 第40-47页 |
3.1.2 国家中央政务区核心纪念性城市空间 | 第47-51页 |
3.2 国家中央政务区纪念性城市空间的种类及组合形式 | 第51-60页 |
3.2.1 种类 | 第51-56页 |
3.2.2 组合形式 | 第56-60页 |
3.3 国家中央政务区纪念性城市空间的位置 | 第60-64页 |
3.3.1 位于核心位置 | 第60-61页 |
3.3.2 位于其它关键节点处 | 第61-63页 |
3.3.3 位于次要边缘 | 第63-64页 |
3.4 国家中央政务区纪念性城市空间的空间布局 | 第64-76页 |
3.4.1 集中与分散 | 第64-73页 |
3.4.2 围合与开放 | 第73-76页 |
3.5 国家中央政务区纪念性城市空间的空间序列 | 第76-80页 |
3.5.1 非线性序列 | 第77页 |
3.5.2 线性序列 | 第77-78页 |
3.5.3 组合序列 | 第78-80页 |
3.6 国家中央政务区纪念性城市空间的组成要素 | 第80-86页 |
3.6.1 纪念碑 | 第81-82页 |
3.6.2 雕像和雕塑 | 第82-84页 |
3.6.3 特殊的纪念物 | 第84-85页 |
3.6.4 其它构成要素 | 第85-86页 |
3.7 国家中央政务区纪念性城市空间的相关尺度 | 第86-93页 |
3.7.1 场地面积 | 第86-88页 |
3.7.2 绿地面积及绿地率、铺装面积及铺装率 | 第88-93页 |
3.7.3 纪念碑高度 | 第93页 |
3.8 国家中央政务区纪念性城市空间的自然环境要素 | 第93-100页 |
3.8.1 水体(河流、湖泊等) | 第93-95页 |
3.8.2 地形条件 | 第95-97页 |
3.8.3 绿地或植被 | 第97-98页 |
3.8.4 建在城市中,自然要素稀少 | 第98-100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4 影响国家中央政务区纪念性城市空间的因素研究 | 第102-110页 |
4.1 政治因素 | 第102-103页 |
4.1.1 阅兵和政治集会需要 | 第102-103页 |
4.1.2 战争因素 | 第103页 |
4.2 文化因素 | 第103-108页 |
4.2.1 宗教信仰 | 第103-104页 |
4.2.2 文化思想 | 第104-105页 |
4.2.3 历史因素 | 第105-108页 |
4.3 经济因素 | 第108-109页 |
4.4 社会因素 | 第10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5 各国国家中央政务区纪念性城市空间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 第110-114页 |
5.1 数量及组成方面 | 第110页 |
5.2 种类及组合形式方面 | 第110-111页 |
5.3 空间布局和空间序列方面 | 第111页 |
5.4 组成要素方面 | 第111-112页 |
5.5 相关尺度方面 | 第112页 |
5.5.1 广场面积 | 第112页 |
5.5.2 绿地与铺装 | 第112页 |
5.6 自然环境要素方面 | 第112-11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6 结语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附录 | 第118-12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3-12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