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间带习见凋落物分解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7页 |
1.1 海水中凋落物 | 第12页 |
1.2 潮间带与凋落物 | 第12-13页 |
1.3 海水中凋落物的分解 | 第13-1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2.2 微宇宙培养体系 | 第17页 |
2.3 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2.4 计算方法 | 第18-20页 |
2.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不同因素对潮间带海水中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 第21-69页 |
3.1 凋落物种类 | 第21-29页 |
3.1.1 分解过程质量变化 | 第21-22页 |
3.1.2 有机物含量 | 第22-23页 |
3.1.3 Rp值 | 第23页 |
3.1.4 水体pH与DO变化 | 第23-24页 |
3.1.5 水体CDOM与DOC浓度变化 | 第24-25页 |
3.1.6 水体营养盐浓度变化 | 第25-27页 |
3.1.7 讨论 | 第27-29页 |
3.2 混合效应 | 第29-40页 |
3.2.1 分解过程质量变化 | 第30-31页 |
3.2.2 有机物含量 | 第31-32页 |
3.2.3 Rp值 | 第32-33页 |
3.2.4 水体pH与DO变化 | 第33-34页 |
3.2.5 水体营养盐浓度变化 | 第34-40页 |
3.2.6 讨论 | 第40页 |
3.3 凋落物密度 | 第40-47页 |
3.3.1 分解过程质量损失 | 第41页 |
3.3.2 有机物含量 | 第41-42页 |
3.3.3 Rp值 | 第42页 |
3.3.4 水体pH与DO变化 | 第42-43页 |
3.3.5 水体CDOM与DOC变化 | 第43-44页 |
3.3.6 水体营养盐的变化 | 第44-46页 |
3.3.7 讨论 | 第46-47页 |
3.4 温度 | 第47-54页 |
3.4.1 分解过程质量损失 | 第48页 |
3.4.2 有机物含量 | 第48-49页 |
3.4.3 Rp值 | 第49页 |
3.4.4 水体pH与DO变化 | 第49-50页 |
3.4.5 水体CDOM与DOC浓度的变化 | 第50-51页 |
3.4.6 水体营养盐浓度变化 | 第51-53页 |
3.4.7 讨论 | 第53-54页 |
3.5 光照 | 第54-61页 |
3.5.1 分解过程质量损失 | 第55页 |
3.5.2 有机物含量 | 第55-56页 |
3.5.3 Rp值 | 第56页 |
3.5.4 水体pH和DO变化 | 第56-57页 |
3.5.5 水体CDOM与DOC浓度的变化 | 第57-58页 |
3.5.6 水体营养盐浓度变化 | 第58-60页 |
3.5.7 讨论 | 第60-61页 |
3.6 外源激素与抗生素 | 第61-69页 |
3.6.1 分解过程质量损失 | 第61-62页 |
3.6.2 有机物含量 | 第62页 |
3.6.3 Rp值 | 第62-63页 |
3.6.4 水体pH与DO变化 | 第63-64页 |
3.6.5 水体CDOM与DOC浓度的变化 | 第64-65页 |
3.6.6 水体营养盐浓度变化 | 第65-67页 |
3.6.7 讨论 | 第67-69页 |
第四章 次级凋落物的降解 | 第69-75页 |
4.1 水体中pH和DO变化 | 第69页 |
4.2 水体营养盐的变化 | 第69-71页 |
4.3 次级凋落物分解对水体营养盐通量贡献率 | 第71-73页 |
4.4 讨论 | 第73-7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7页 |
术语与缩略语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项目 | 第90-91页 |
附件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