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典、药方集(处方集)、药物鉴定论文--药物鉴定论文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用于两类辅料的鉴别分析与羟丙甲纤维素质量分析研究

中文摘要第12-15页
Abstract第15-17页
符号说明第18-20页
第1章 绪论第20-30页
    1.1 药品第20-21页
    1.2 药用辅料第21-24页
        1.2.1 多糖类药用辅料第22-24页
    1.3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与化学计量学第24-27页
        1.3.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第24页
        1.3.2 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第24-25页
        1.3.3 化学计量学第25-26页
        1.3.4 近红外光谱定性与定量分析流程第26-27页
    1.4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药品领域中的应用第27-28页
        1.4.1 用于原辅料的质量分析第27-28页
        1.4.2 用于片剂制备过程中第28页
    1.5 研究意义第28-29页
    1.6 设计思路第29-30页
第2章 近红外用于淀粉类、纤维素类药用辅料的鉴别分析第30-51页
    引言第30页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30-31页
        2.1.1 仪器第30页
        2.1.2 材料第30-31页
    2.2 实验方法第31-32页
        2.2.1 近红外光谱采集第31页
        2.2.2 光谱预处理第31页
        2.2.3 药用辅料定性分析模型建立第31-32页
    2.3 Antaris Ⅱ近红外光谱仪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2-42页
        2.3.1 原始近红外光谱第32-35页
        2.3.2 光谱预处理第35页
        2.3.3 PCA分析第35-38页
        2.3.4 淀粉类辅料PCA分析第38-39页
        2.3.5 纤维素类辅料PCA分析第39-40页
        2.3.6 纤维素类辅料PLS-DA分析第40-42页
    2.4 Micro NIR近红外光谱仪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2-49页
        2.4.1 原始近红外光谱第42-43页
        2.4.2 光谱预处理第43页
        2.4.3 PCA分析第43-45页
        2.4.4 淀粉类辅料PCA分析第45-47页
        2.4.5 纤维素类辅料PCA分析第47-48页
        2.4.6 纤维素类辅料PLS-DA分析第48-49页
    2.5 小结第49-51页
第3章 近红外用不同生产厂家HPMC及粘度的定性鉴别分析第51-65页
    引言第51页
    3.1 实验仪器第51页
    3.2 实验材料第51-52页
    3.3 实验方法第52-54页
        3.3.1 样品预处理第52页
        3.3.2 近红外光谱采集第52页
        3.3.3 定性分析模型的建立第52-53页
        3.3.4 定性模型性能评价指标第53-54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4-60页
        3.4.1 原始近红外光谱第54页
        3.4.2 校正集与验证集的划分第54页
        3.4.3 近红外光谱预处理第54-55页
        3.4.4 近红外定性分析模型的建立第55-60页
            3.4.4.1 基于PLS-DA法的不同厂家HPMC鉴别第55-57页
            3.4.4.2 基于SVM-DA方法的不同厂家HPMC鉴别第57-59页
            3.4.4.3 不同模式识别方法的比较第59-60页
    3.5 HPMC粘度鉴别模型的建立第60-63页
        3.5.1 校正集与验证集的划分第60页
        3.5.2 HPMC粘度定性分析模型的建立第60-63页
            3.5.2.1 KNN定性分析模型第60-61页
            3.5.2.2 PLS-DA定性分析模型第61-63页
            3.5.2.3 不同模式识别方法的比较第63页
    3.6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4章 HPMC关键质量指标的含量测定第65-81页
    引言第65-66页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66页
        4.1.1 仪器第66页
        4.1.2 材料第66页
    4.2 方法第66-69页
        4.2.1 样品预处理第66页
        4.2.2 近红外光谱的采集第66-67页
        4.2.3 羟丙甲纤维素中羟丙氧基与甲氧基的含量测定第67页
        4.2.4 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建立第67-69页
            4.2.4.1 样品集的划分第67页
            4.2.4.2 光谱预处理第67-68页
            4.2.4.3 变量选择第68页
            4.2.4.4 模型的评价参数第68-69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9-80页
        4.3.1 样品的原始近红外光谱第69-70页
        4.3.2 羟丙氧基的定量分析第70-73页
            4.3.2.1 样品集的划分第70页
            4.3.2.2 光谱预处理第70-71页
            4.3.2.3 变量选择第71-73页
            4.3.2.4 羟丙氧基的PLS定量模型的建立第73页
            4.3.2.5 t检验结果第73页
        4.3.3 甲氧基的PLS定量模型的建立第73-80页
            4.3.3.1 甲氧基样品集的划分第73-74页
            4.3.3.2 光谱预处理第74-76页
            4.3.3.3 变量选择与定量模型建立第76-80页
    4.4 小结第80-81页
第5章 总结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8页
致谢第88-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9-90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F对大鼠过敏性鼻炎的药效学作用研究
下一篇:Ⅲ型分泌系统抑制剂的筛选、机制及相关蛋白的异源表达与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