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2.3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森林公园声景观资源构成分析 | 第23-27页 |
2.1 正面声景观 | 第23-25页 |
2.1.1 水声景 | 第23页 |
2.1.2 雨声景 | 第23页 |
2.1.3 风声景 | 第23-24页 |
2.1.4 动物声景 | 第24页 |
2.1.5 民俗声景 | 第24页 |
2.1.6 游憩声景 | 第24-25页 |
2.1.7 人工声景 | 第25页 |
2.2 负面声景观 | 第25-27页 |
2.2.1 雨噪声 | 第25页 |
2.2.2 风噪声 | 第25页 |
2.2.3 雷噪声 | 第25页 |
2.2.4 动物噪声 | 第25-26页 |
2.2.5 人工噪声 | 第26-27页 |
3 构建森林公园声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 第27-42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27页 |
3.1.1 科学性原则 | 第27页 |
3.1.2 系统性原则 | 第27页 |
3.1.3 层次性原则 | 第27页 |
3.1.4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7页 |
3.1.5 开放性原则 | 第27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27-35页 |
3.2.1 初选评价指标 | 第27-29页 |
3.2.2 构建灰类白化函数 | 第29页 |
3.2.3 计算灰类决策系数 | 第29-30页 |
3.2.4 确定各初选指标的决策向量 | 第30页 |
3.2.5 灰色统计分析 | 第30-33页 |
3.2.6 建立森林公园声景观评价体系 | 第33-35页 |
3.3 评价指标体系各权重值的确定 | 第35-42页 |
3.3.1 建立判断矩阵 | 第35-36页 |
3.3.2 计算权重集 | 第36页 |
3.3.3 进行一致性检验 | 第36-38页 |
3.3.4 评价指标权重分布 | 第38-39页 |
3.3.5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集 | 第39-40页 |
3.3.6 建立评判矩阵 | 第40-42页 |
4 运用森林公园声景观评价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 第42-53页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2-48页 |
4.1.1 地理位置 | 第42-43页 |
4.1.2 气候条件 | 第43页 |
4.1.3 景观资源概况 | 第43-48页 |
4.2 受访者属性和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第48-49页 |
4.2.1 受访者基本属性分析 | 第48-49页 |
4.2.2 问卷信度及效度分析 | 第49页 |
4.3 建立数学模型 | 第49-51页 |
4.3.1 建立模糊综合评判矩阵 | 第49-50页 |
4.3.2 进行综合评价 | 第50-51页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5 森林公园声景观优化对策 | 第53-60页 |
5.1 合理利用自然声景观资源 | 第53-55页 |
5.1.1 因地制宜的植物配置 | 第53-54页 |
5.1.2 深入自然声景观的开发建设 | 第54-55页 |
5.2 降低人为因素的负面影响 | 第55-58页 |
5.2.1 根据游憩范围和自然资源情况进行声景观分区 | 第55-58页 |
5.2.2 合理减少人工噪声 | 第58页 |
5.2.3 协调游憩活动减少游憩噪声 | 第58页 |
5.3 构建康复性声景观功能场所 | 第58-6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3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表A: 森林公园声景观评价指标筛选调查问卷 | 第68-70页 |
附表B: 森林公园声景观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第70-73页 |
附表C: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声景观评价调查问卷 | 第73-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