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有机硅离子液体构筑的液相体系萃取金钯等贵金属的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6页
    1.1 萃取技术简介第15-16页
    1.2 离子液体简介第16-18页
    1.3 离子液体在萃取方面的应用第18-25页
        1.3.1 传统液液萃取体系第18-20页
        1.3.2 双水相萃取技术第20-21页
        1.3.3 微乳液萃取第21-22页
        1.3.4 浊点萃取技术第22-24页
        1.3.5 其他第24-25页
    1.4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Si_4mim]Cl([C_6mim][C_(12)SO_3])/PEG6000双水相体系萃取金的研究第26-40页
    2.1 引言第26-27页
    2.2 实验部分第27-29页
        2.2.1 试剂与仪器第27页
        2.2.2 离子液体的合成第27-28页
            2.2.2.1 [Si_4mim]Cl的合成第27-28页
            2.2.2.2 [C_6mim][C_(12)SO_3]的合成第28页
        2.2.3 双水相相图的绘制第28-29页
        2.2.4 金的萃取过程第2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9-38页
        2.3.1 两种双水相体系的相图第29-30页
        2.3.2 两种双水相体系萃取金的研究第30-35页
            2.3.2.1 萃取平衡时间第30-31页
            2.3.2.2 PEG6000母液的pH值第31-33页
            2.3.2.3 初始金浓度第33-34页
            2.3.2.4 PEG的相对分子质量第34-35页
        2.3.3 金的萃取机理研究第35-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Si_4mim]Cl/正庚烷/正己醇/NaCl微乳液体系萃取钯的研究第40-53页
    3.1 引言第40-41页
    3.2 实验部分第41-42页
        3.2.1 试剂和仪器第41页
        3.2.2 [Si_4mim]Cl的合成第41页
        3.2.3 [Si_4mim]Cl/正庚烷/正己醇/NaCl微乳液的制备与表征第41-42页
        3.2.4 [Si_4mim]Cl/正庚烷/正己醇/NaCl微乳液萃取钯第42页
        3.2.5 钯的反萃第4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2-51页
        3.3.1 [Si_4mim]Cl/正庚烷/正己醇/NaCl微乳液的表征第42-43页
        3.3.2 [Si_4mim]Cl/正庚烷/正己醇/NaCl微乳液对钯的萃取行为研究第43-49页
            3.3.2.1 萃取平衡时间第43-44页
            3.3.2.2 [Si_4mim]Cl的浓度第44-45页
            3.3.2.3 水乳比第45-46页
            3.3.2.4 添加剂第46-47页
            3.3.2.5 钯的反萃第47-48页
            3.3.2.6 钯的选择性萃取第48-49页
        3.3.3 钯的萃取机理研究第49-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有机硅离子液体/氯仿体系分离铂钌铑的研究第53-67页
    4.1 引言第53页
    4.2 实验部分第53-55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53-54页
        4.2.2 离子液体的合成第54页
        4.2.3 萃取实验第54-5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5-65页
        4.3.1 有机硅离子液体/氯仿体系对铂钌铑的萃取行为研究第55-61页
            4.3.1.1 有机硅离子液体的种类和浓度第55-58页
            4.3.1.2 萃取平衡时间第58-59页
            4.3.1.3 盐酸浓度第59-60页
            4.3.1.4 SnCl_2的浓度第60-61页
        4.3.2 铂钌铑的分离过程第61-62页
        4.3.3 铂的萃取机理探究第62-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五章 结束语第67-68页
    5.1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67页
    5.2 有待解决的问题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6页
致谢第76-7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7-78页
附录第78-90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aSRO转基因小麦耐盐碱分析
下一篇:miR-214及CREB1在胃癌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