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urbo码的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信道编码发展历史 | 第13-16页 |
1.2 自适应编码调制 | 第16-17页 |
1.3 全文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4 本文安排 | 第18-19页 |
第二章 Turbo编码调制 | 第19-38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Turbo码 | 第19-23页 |
2.2.1 Turbo编码 | 第19-21页 |
2.2.2 Turbo译码结构 | 第21-23页 |
2.3 编码调制 | 第23-29页 |
2.4 自适应传输 | 第29-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基于符号的Turbo编码 | 第38-53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推荐的基于符号的Turbo码结构 | 第38-41页 |
3.3 分量编码器设计 | 第41-42页 |
3.4 分量译码算法 | 第42-45页 |
3.5 符号映射设计 | 第45-51页 |
3.5.1 星座点集合分割 | 第46-49页 |
3.5.2 星座点映射 | 第49-50页 |
3.5.3 最小欧氏距离对比 | 第50-51页 |
3.6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1-5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基于符号的Turbo自适应编码调制 | 第53-63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53-56页 |
4.3 自适应编码功率优化 | 第56-61页 |
4.4 仿真及性能分析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4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3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69页 |